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长假结束不愿上班?职场倦怠这样破解

    2017-10-10

    来源:海峡人才报


        国庆长假刚刚过去,很多人开始忧心工作。

        生活压力太大、领导要求太高、生活枯燥无趣、人际关系不和谐、心情焦躁不安……身在职场,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遇到一些烦心事。时间长了,就像雾霾一样污染了正常的职场生活,使人“难以呼吸”、身心俱疲。

        《2016年中国职场人士工作倦怠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企业中出现职场倦怠的比例已经高达48.8%,其中,女性更占到59.4%。显然,职场倦怠已经变成一种“职场病”,不但弥散在工作领域,搞不好还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

        职场倦怠:现代人的职业病
        “我不但是倦怠,还快抑郁了。感觉更年期提前来了,身体吃不消,我已经考虑好久提前退休的事了。”某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罗校长说。长期的高压工作,使得她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学校进行封闭式培训时,学员出现什么情况,不论多晚,一个电话,她就要爬起来处理。

        “晚上睡不好觉,白天心慌气短,动辄浑身是汗。”罗校长表示,曾经的工作热情加上好的机会,使她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但人到中年以后,身体越来越差、家里老人需要照顾,使得她开始难以承受工作的繁重压力。

        虽然厌倦了工作,却仍不得不硬着头皮撑下去。“有时候看到下属们来来往往,心里会想,如果我撂了挑子,他们的工资谁来发呢?但是,当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同龄的朋友过劳死或得了重病,又会马上对手头的工作产生厌恶的心理。”罗校长说。

        罗校长的表现,就是典型的职业心理倦怠。

        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心理倦怠的概念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描述工作者与工作之间由于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导致的身体、情绪、行为的耗竭感。这一名词的应用与提出迅速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并被认为是现代人的职业病。

        中国现在已经进入职业枯竭的高发期,现代人对工作的厌倦时间越来越短,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创造力衰竭、价值感降低,工作上的消极状态进而影响整个生活状态。职场倦怠的原因既来自于工作环境,也来自于从业者多种多样的个人原因。但不论是何种原因,逐渐多发的职场倦怠危害不但伤害个人,也导致具体工作难以开展。

        当职场主力60后、70后们因家庭、事业中遇到的外在阻碍而产生职场倦怠时,一些80后、90后也经常因为志趣、个性、人际关系、社交阻碍等内在因素而产生职场倦怠。

        80后男生张兴在数学专业本科毕业以后,在中学教了几年书,但非常不喜欢。辞职考研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干了半年,感觉已经熟悉了业务,可又不想等上几年再获得升职的机会,于是再次换了工作。三五轮下来,感觉对这个行业都产生了倦怠,干脆再次辞职留学新西兰,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病根”在于不认同当下工作
        像张兴一样短期内就会产生“倦怠”的职场人很多。

        职场倦怠既然是一种心理疾病,必然有其内在原因。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唤起了无数年轻人对于自由的向往。由于就业途径、渠道及方式逐渐多样化,“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很多青年就业者往往对职场规划和职业预期都产生了困惑。

        “我就啥也不想干”,青年编剧小林虽然享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又可以在家办公,但小林还是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厌倦。“我不爱工作,因为我知道什么是好的,看过国际上获奖的剧本,我觉得自己一辈子也达不到那种水平,没办法对自己写的东西产生成就感”。

        与小林有类似感受的是从事网络主播工作的小鹏。小鹏每天的工作是在家直播教观众们如何进行自重训练。工作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本是件好事。可是小鹏还是觉得:“其实我每次上课之前都要一遍一遍地说服自己,把正能量和笑脸留给客户。健身很累,过去在健身会所工作时,不喜欢坐班。但是现在的工作状态又比较孤独,没有归属感,或许任何选择都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吧。”

        而与两位自由职业者相比,在监狱当公务员的小方每天朝九晚五,工作规律、生活稳定,却也“累觉不爱”。他说:“周一倦乏,周三更倦乏,周四活血,周五亢奋。对于职业前景,没有预期。没有事业心,只有埋头干工作。”当被问及自己的职场规划和职业预期时,小方无奈地回答:“只有对家人期许的一种顺从,以及对未来不可控的一种恐惧。”

        从上述三位年轻人的采访中可以发现,80后、90后普遍缺乏生存压力,工作或由父母安排,或者是自己随意找寻,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不能寻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理想岗位。不认同当下的工作,正是他们产生职场倦怠的本质原因。

        工作中的消极情绪要在工作中解决
        “职业倦怠,那是职场人士免不了会遇到的‘常见病’。”在一家500强美国企业工作的资深HR靖宇表示,“如果一个职业从事了很多年,或者经常做重复性工作,不但会出现职场倦怠,严重的还会出现富士康中那些蓝领工人所做的极端行为。”靖宇说,有的管理者把工作变化理解为新增业务、拓展业务,其实本质还是增加工作量,这种“老板思维”常常造成人为的职场倦怠,其实是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化管理、和谐劳工关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或缓解这种情况的危害。

        网络上曾有建议称:“旅行、恋爱和自我奖励”是改善职场倦怠的“三大法宝。”但靖宇持有不同看法:“这些方法只能是缓解而非解决,不论对待职场生活,还是自己的职业规划,热爱自己的工作,而非把视线从工作中转移出去,才是正确的应对之法。”靖宇说,在2016年的相关调查中,之所以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职场倦怠比率较私企、民企少,相当大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单位里的工会发挥了作用。

        “增加员工的团建活动,改善员工的工作情绪。开展多类型的培训课,让员工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靖宇说,关键在于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自己所在的公司部门产生认同感和依托感,“工作中产生的消极情绪,要在工作单位解决,这正是考验领导智慧的地方。”

        据靖宇介绍,美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非常重视员工的想法,他们让员工利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激活灵感,所以这些企业常常可以在技术和发明领域推出一些奇思妙想去改变世界的产品。

        “旅行、恋爱和自我奖励”,网传的“三大法宝”并不能改善职场倦怠。不论对待职场生活,还是职业规划,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