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新时代,内向的人也能成为职场赢家

    2017-9-5


    来源:海峡人才报


        “你不爱说话,是不是害羞?”

        “你总是不参加聚会,太不合群了。”

        “你真内向,不懂主动和别人交流。你的职业生涯怎么办,内向的人当不了领导的。”

        职场中,这样的话实在太容易听到,但内向绝对不是劣势。尤其是在社交上,内向者所拥有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比如观察仔细、擅长自省、表述客观都有独特的好处。很多时候,内向者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力和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谁说内向者当不了管理者?吉姆·柯林斯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里就提到,真正成就伟大的企业家反而都偏向内向型人格。比如乔布斯、巴菲特、马化腾,都是内向者。

        要成为职场赢家,内向的人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遵从内心需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进行社交。

        专属的社交方式
        内向的人常给人不会说话、情商低的感觉,其实他们不是不能说,而是不想说。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社交方式,而且通常是“仅好友可见”。

        安静的环境。内向的人不喜欢过分喧嚣的环境,但跟别人一对一谈心、聊点深入的话题还是很在行的。他们往往在相对安静、人数少的环境中能感到放松,可以有效减少过多的外部干扰,制造良好的深度交流氛围。

        合适的社交目标。既然性格比较内向,在社交中就要重深度不重广度,选择合适的社交目标很重要——重质量而不重数量,不必强求进行多人社交。

        当处于几十个人的大型社交场所中,不要害怕自己不知道站在哪儿,要知道你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一群人都认识你,而是能找到几个“聊得投机的”的人就行。因此可以尝试进入和少数人的沟通环境中,比如和离得最近的人,或者是看着最有亲切感的人进行谈论。

        以擅长的方式社交。内向者善于观察细节、对外界信息更加敏感、客观,倾向于经过思考而发言,因此他们不一定是反应快速的对话者,而更有可能是一个好的写作者。

        所以,内向者在社交的时候,不必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相比于直接面谈或者打电话,用微信和电子邮件来进行沟通更适合内向者。

        当你想表达关心的时候,可以给同事朋友写写便条、发个微信;当你不太想在会上发言评论的时候,可以在会后邮件给领导、同事,写上你的评论和建议。

        前段时间大热的电视剧《欢乐颂》里,性格外向的邱莹莹总是急着表达,遇事还没弄清状况话就先溜到嘴边,常常为此陷入窘境,也害得别人不安生,朋友们都对她敬而远之。和她相比,文静内敛的关雎尔就讨人喜欢得多,说话有理有据,善于倾听,朋友们都喜欢她。而实际上,在职场中,没有什么比出色的洞察者更有魅力了。

        内向者也能向外社交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内向型选手也根本不需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需要学会一些提高对外社交能力的方法,在利用优势的基础上,让社交对象更多元化。

        小巴因为工作关系常要去参加一些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于是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每次聚会时一定要待够30分钟,并且交换不少于10张名片。几年下来,他在商务社交上如鱼得水了,而由于他的社交数量在精不在多,许多客户跟他交情都很深。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内向者想要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社交计划,而且要有“可衡量的目标”来督促自己去执行。定计划对于思考周虑的内向者来说太容易不过了。

        小巴有一位同事也是这样一个内向腼腆的人,他给自己设定一个“21天计划”,来让自己能和不熟的同事自然地打招呼。

        这个计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星期,要求自己和遇到的每一个同事点头、微笑;中间一个星期在点头微笑的基础上,再说一句“嗨”;最后一个星期要做到能与同事聊上几句话。

        只需要三个星期,和不熟同事打招呼的恐惧就几乎消失了。

        储存话题。对内向的人来说,最难受的就是没有话题。一旦有了能聊的话题,后面就好办了。那就要做一个在外向的人看来很无聊的事情——储存话题,列一份谈话清单。

        第一种内容是赞美。内向者的观察力比较敏锐,能注意到一些细节,比如看到对方有个特别的手机壳、佩戴了好看的首饰,不妨真诚地表达赞美之情,“你的手机壳真不错”“你的耳环特别适合你”,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表扬对方是个不错的开场白。

        第二种内容就是程式化的寒暄。比如“最近比较火的电影电视剧有哪些”“假期去哪些地方旅游了”,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好玩的公众号和热点新闻,如果能记住一些好玩的梗就更棒了。

        拥有这样一份清单,再也不怕和别人尬聊了。

        制定“逃跑计划 ”并及时充电
        对于内向者而言,每参加一次公开的社交场合,就是一个耗电的过程,因此要了解自己能够接受的社交频率和程度,管理好你的社交(时间、频率、场合等),不要轻易逾越自己的“电量限度”。

        同时给自己制定一个撤退的计划,不必勉强自己逗留在社交场合。为自己每次的社交活动设定一个时间长度,告诉自己:“我只去参加一个小时的活动,然后我就回家放松自己。”

        就这样让自己慢慢适应这些社交性聚会。


        对于内向者来说,充电永远是必要的。当社交性聚会逾越了“电量限度”,会有一种焦虑、不耐烦的感觉,甚至是手心出汗、耳鸣等严重情况。唯一的应对方法就是离开那个令你心烦意乱的社交场合,创造只属于你一个人的空间。

        每一种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没有必然的高低,也没有明确的分野。做好自己,挖掘自己的性格优势,这才是最重要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包装和展示自己,外向的人更容易向外寻求资源,也因此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机会也仅仅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外向的人在诸多的机会中抉择不下时,内向的人往往会把握得来不易的机会努力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内向的人轻易不做决定,而一旦下了决心,就一定要把事情办好,绝不半途而废。

        或许现代社会对性格外向的评价过高,而掩饰了内向者的优势。事实上,内向者的优势一点儿也不比外向者少,只是这些优势并不容易快速显现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