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经验有对错,职场人要学会分辨

    2017-8-15

    来源:海峡人才报


        初入职场的新人,新鲜感过后,随之而来的会是各种各样的困惑。职场就是江湖,就是社会,不能由着性子做事,必须遵守作为一个职场人的行事规则。求职面试的规则也好,与同事相处的规则也罢,前人走过的路吃过的亏,都能提供借鉴。但是最重要的,却是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比如下面这些职场中的“经验”,一不留神,很容易就会中招。

        建议:简历只应该有一张纸

        鉴定结论:假象(-5星)
        不少就业指导专家在指导毕业生面试时说,简历最好能写在一张纸上,毕竟,HR没有时间去翻阅太厚的简历。于是出现以下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实在没什么可写的应届毕业生,为了显得内容充实疯狂往简历里加料,恨不得连在学校元旦联欢晚会上“在后台管话筒”都添上;另一种是明明工作多年、经历满满,却死命守着“简历一页纸”的“金科玉律”,不管排版多挤页面多难看非要堆在一张纸上……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没有需要写超过一页纸的工作经历,而许多有工作经验的人却常常难以将一些必要的内容浓缩成一页。

        其实,这条建议对于那些拥有多年工龄的人来说很过时,而对于工作经验不足的学生党、实习生来说又太过苛求。

        此外,对于求职者来说,即便有许多工作经历,也不应该照着“堆满一页纸”的所谓规则,不分青红皂白缓急轻重一股脑儿往上堆砌。

        解决方法:只要你有过工作经验,用两页纸来写简历比较好。重要的是,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某些经验和成就。尽量准备几个不同版本的简历,按时间排序的、着重突出某些特质的,以适应不同的职位需求 。

        建议:工作中不要带有情绪

        鉴定结论:假象(-3星)
        要好的同事离职,自然会伤心流泪低落消沉;被甲方的奇葩要求气到生不如死而怒发冲冠,也完全可以被理解。

        情绪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人类本来就是情感动物,上述列举的都是非常自然的反应。这个建议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很多人在工作中不合时宜地表现出了极端的情绪,以致影响工作质量。所以,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挑战,由此生出情绪,是完全合理且正常的,最不健康的做法是因为别人一句“工作中不要带有情绪”而强制自己把情绪压下去,伤身伤心不说,还很影响工作。

        当然,眼泪、愤怒、嫉妒和怨恨,有时候也会成为职场杀手。比如早上跟男朋友吵架,一整天就哭鼻子抹眼泪不好好工作,满脸怨气,一股“全天下都对不起我”的模样,自然会惹同事嫌弃领导不满。这种本来可以处理得更好的日常责任和个人事务,最好不要在工作场合中以极端的方式应对。

        最好的方法,应该是找到合适的疏导渠道,把情绪发泄出去,甚至以情绪作为动力,去解决棘手的难题。

        解决方法:出去逛一逛、深呼吸。分析遇到的问题,并寻找更聪明、耗能更小的解决方式。以负面情绪带动积极的正面情绪,化情绪为能量。

        建议:面试中不要先提薪酬问题

        鉴定结论:真相(3星)
        常见的关于面试中提出有关薪水问题的职场建议是——“先提出薪水问题等于赤裸裸地跟面试官传递信号:比起职业发展、个人成长和机构文化,你更只关注钱”。

        这一条理论上看起来是很对的,所以对于薪酬问题,不要太过于急切。如果主动权掌握在你手中,可以在基本确定被录用时提出。

        如果面试官在面世之初就问你想要多少薪水时,你可以问他是确定录取你了还是仍在权衡中。如果他们只是在评估,那么你可以提供一个大致范围。这起码会给面试官一个印象:比起薪酬,你更加看重自己是否符合这个机构的需求。

        甚至于,你可以向他们询问这个岗位的薪酬范围,并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相关技能才能获得这个范围内的最高薪酬,反倒更显得客观、真实。

        还有一点是很多人会忽略的——薪水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还包括节假日、病休以及各种能够体现你价值的福利待遇。如果一开始就只盯着薪水,那么你不仅留下了一个不太正面的印象,而且很有可能无法了解到你真实的价值。

        建议:不要和老板或同事成为朋友

        鉴定结论:假象(-5星)
        这类建议真的是毫无凭据。和一周相处5天、一天面对面至少8个小时的同事刻意保持距离本来就不现实,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作中真的会遇到很多值得互为师友的前辈和伙伴。明明很欣赏,也非要避讳吗?

        当然,和同事、客户、上司、下属建立关系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通过观察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你能够逐步发现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和工作中的三五知己拥有一些共同话题,总归不是坏事。

        关节点在于分寸和界限。比如个人问题,比如说婚姻问题,最好不要讨论。不过,如果是在私下的场合,那么就可以和少数值得信任的同事在可控的范围内敞开心扉。

        建议:按理想岗位而非实际岗位去穿着

        鉴定结论:真相(3星)
         职场上流传着职场着装的四大未解之谜——商务圈为什么多出妖娆靓丽的花蝴蝶?工厂里怎么老遇见顶着鸡窝头的程序员?搞租赁借贷中介保险的为啥偏要西装革履?做媒体新闻的大冬天也要在办公室穿拖鞋?

        按照常理,一个产业或者机构的文化决定了员工的着装打扮。比如金融证券、财务会计类行业,就偏正式、商务;而创意和科技主导型的行业,比如互联网、广告、公关等,就是以休闲装为主。

        但是除了行业惯例、办公室通俗之外,个人在职业着装上的展现,很多时候和工作状态、事业进取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俗话说“人靠衣装”,通过职业的穿着打扮很大程度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气质、审美、情趣和性格。穿得太休闲会让人感觉不那么专业,或者感觉不是非常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职场人。但是在遵守所在机构的着装要求之外,也要尽量展现个人的特色。

        职场人可以为生活、理想和审美去穿衣打扮,通过穿衣改变工作和生活,而不是单纯让工作限定你的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