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职场3年之痒怎么挠

    2016-11-23

    来源:海峡人才报


        最近有一份职场问卷调查:在一个岗位工作几年会疲倦想离开?

        参加调查的人中56.67%的人选择了2~3年,9.17%的人选择4~5年,选择6~7年的占5.34%。

        婚姻中有“7年之痒”,职场上亦有“3年之痒”之说。

        职场中的“3年之痒”,是指人生恰好处于二十五六岁的光景,既没有初入职场的新鲜感,又渐渐对职业生涯有了期许,若是目前从事的工作不能提供相应的满足感,很容易就开始挑剔,感觉麻木,疲惫,厌倦。

        那么,在职业生涯中,遇到这种“痒”该怎么办?是选择跳槽,还是继续“痒”下去择机疗伤呢? 

        彷徨:难以迈出这一步
        小娇是某医院急诊部的护士,对于这3年来的工作,她颇有感慨。

        急诊室的工作总是忙忙碌碌。量血压、抽血、打针、挂点滴,从早到晚重复再重复的动作,很累。特别是在为那些打地铺的病人服务的时候,得一直弯着身子工作,时间一长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急诊室外,病人的痛苦声、呻吟声,家属的叫喊声、询问声,从刚开始的耐心忍耐,到后来的烦躁厌恶,时间一长,基本已是“麻木”状态。

        她其实很早就开始倦怠这份工作,想跳槽。

        可是每当小娇想转行时,却又犹豫不决。目前她一个月的工资有5000元左右,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她还没结婚,再奋斗几年,工资还会上涨。而且,她已经习惯医院的消毒水气味,习惯上班穿的护士服,习惯对病人嘘寒问暖,要是现在转行,真不知道可以从事什么工作。举棋不定的结果,使她至今迈不出跳槽这一步。

        盲目:跳来跳去找不着北
        小谢的职业生涯为5年零6个月,其间她跳过3次槽,平均2年1次。按理说,小谢应该找准定位、找到适合的工作了,可实际上并不。

        小谢毕业于重点大学的会计专业,毕业后她如愿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当她豪情壮志地打算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时,现实却给了她很大的打击。在公司,她做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核心技术根本就碰不到,而且学校学的东西和工作实际相差很大。两年合同期一满,小谢就迫不及待地跳槽。

        小谢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文秘工作。工作才一年,她的热情和激情开始消退,枯燥的文秘工作对她毫无新鲜感可言,碍于合同期限,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下去,每天上下班都过得苦不堪言。煎熬着过了一年多,实在是“痒”得厉害,她纠结中辞了职。

        第三次她选择销售工作,在她的设想里面,销售不仅可以锻炼口才,还可以拓宽人脉。实践下来却事与愿违,她不仅揽不到客户,更是到处碰壁。因为没有业绩时常被老板当着同事的面批评。

        现在,小谢又准备跳槽,可是心里很忧虑。她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3年之痒”症? 

        焦虑:发生在比较之后
        小高是“新上海人”。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做物流工作,3年来他的工资涨到7000元,这样的收入小高很满意。可在前不久的同学聚会上,他得知在证券公司上班的同学小王竟每月拿9000元,心里颇不是滋味。

        在大学里,小高和小王是上下铺的室友。在学习和人脉方面,小高都略胜一筹。毕业时,小高进了现在这家公司,起薪5500元,而小王的起薪才3500元。再想到在公司3年的努力只换了个副理,去年进来的大学新人小李,人家只用2年的时间就升到经理的职位,成为自己的上司。3年和2年,副理和经理,这样的差距,小高无言以对。

        聚会结束后,想要辞职的念头时不时地在小高脑海里闪现,可他工作的时间并不长,工作经验积累还不够,辞职了又去哪里找一份更合适的工作呢?

        逃避:终究还是要面对
        “自己像跳蚤一样跳来跳去,每个职业都像蜻蜓点水一样浅尝辄止。想在一个单位里踏踏实实地稳定下来,却又找不到这样的工作,现在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知道人生坐标在哪里。”小赵,1990年出生,大学毕业工作3年,换工作的次数已经达到两位数,最长的一份工作也就半年。

        在她看来,每次难受了就跳槽,去逃避职场上应该面对的问题,等下一份工作时,还是同样需要面对。“明知道治标不治本,可就是不愿意努力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赵越来越惆怅。 

        同样作为90后的小尚也正经历着职场“3年之痒”。她的对策是选择“回炉”——考研。“工作了几年才感觉到学历不够用,想要回学校重新读个书,镀个金。”这一年龄段通常是选择“回炉”的最后机会,一旦超过25岁,通常会有家庭、子女等束缚,未免有些为时过晚。

        “只能说是暂时的逃避,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就算我读完研究生,最后还是要回到职场,重新面对‘3年之痒’。”小尚说,只希望再次面对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合理解决。

        “3年之痒”该怎么解决
        面临职场“3年之痒”的,大部分是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可能是经济形势不好,只要有工作机会,不管合适不合适都去做,结果两三年后又花大成本、冒大风险转型;也可能是在找工作时,外部环境不佳,主观上又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衡量取舍标准不清晰,只顾眼前,而缺乏长期的职业规划。

        因此,他们很快就对工作感到疲倦,对环境感到麻木,对任务提不起激情。

        针对这个问题,就业指导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问题所在。如果眼下的工作性质和自己的个性、职业能力倾向有冲突,可以考虑职业转换;如果是行业不景气,前途黯淡,及早脱身为妙;如果是因自身能力不胜业务要求,进修充电要抓紧时间。

         而规避职场“3年之痒”,则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制定长远的职业规划。尽早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优势,就能越早地找到与自己相匹配的目标工作和行业,也就越容易在工作中得到幸福感和满足度。

        学习新的知识,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扩大工作技能范围,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还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适度刺激。为自己设立一套独特的奖励办法,诸如为自己买一束花放在办公室或者买一些喜爱的小吃,使疲惫的工作显得多一些愉悦和舒适。

        疏导情绪。找家人或者最好的朋友,找一个大家都比较闲的时间和不受干扰的空间,把自己在工作中的委屈和压抑都说出来,想哭就哭,无论谁哭都不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