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你有没有职场配角综合征?

    2016-11-15


    来源:海峡人才报


        不愿意承担,甘心做“配角”
        从小学一年级起,小B就是副班长,就像B在字母表中的排序,他就乐意当副手。


        在小B看来,班长是苦差事。拿管纪律来说,管得严,同学不待见你;管得松,老师说你工作不负责。身为副班长的小B在这时往往充当协调者的角色,收获一票民心。在学校,副班长就是“性价比”最高的存在。只要班长在,他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副班长这个头衔,听上去也光鲜。


        大概由于“位高权重”,每学期的班长选举都异常热闹,小B的副班长位置倒是稳稳地一坐就是好几年。有一次,时任班长的同学因为过于操心班务,成绩下降严重,班主任找到小B,让他上位。小B以能力不够为由拒绝。其实,他心里想的是:“班长成天操心的那些事,有什么意义?”

        工作后,小B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和理性,自然会向着高位不断攀爬。然而他没料到的是,多年的“配角”经历让他根本不愿意去承担“主角”的责任。


        有一次,小B和几位同资历同事被领导临时安排组成一个小组,负责做一件产品的宣传方案。单论技术,小B觉得自己完全能够主导方案设计,但“一把手”不仅需要技术,还得协调公司内外的人际关系,小B觉得太麻烦。最终,另一位八面玲珑的同事成了小组领导,小B作为副手,负责技术。


        “非不能也,乃不为也。”虽然有些失落,但小B这样安慰自己。后来在职场中,这样“不为”的事件多次发生。因为业务能力不错又天生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小B的配角位置很快在公司成为惯例。


        每次看着“主角们”在抛头露面的场合侃侃而谈,有时还升职、加薪,小B也问过自己,会不会不甘?会不会嫉妒?不过自从看到一个小领导天天因为团队成员的小问题四处“救火”,小B就仿佛回到了中学时的那个午后,班主任指着班长:“你怎么管的纪律,又被扣分!”


        有朋友对小B说:“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坐到更高的位置。”小B回答:“能量守恒,得到和付出一定成正比。”不愿意把精力耗费在“内耗”上的他,解决方案就是提升技术,保证到哪都能有饭碗。“至少,目前来看,这样做是行得通的”。


        当然,小B也不否认,对于一些公司福利和“好事儿”,他的名字往往是名单上的第二序列,轮完了前面的“主角”,才轮到“配角”的他。所以在职场待得越久,小B越迷茫,自己一直甘于“副”字的选择,是对的吗?这个“配角”,还要不要继续当?明明自己有能力有才干,为何却不愿意往前一步去争取?一辈子屈居人下,职业生涯还有什么意义?

        担心能力不足,与“主角”错过
        佳佳从小到大收获的评价一直是“这孩子性格文静乖巧,以后省心”。长大后的佳佳才明白,这种评价基本上就是说她是当“配角”的料。


        她有些不甘心,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终于在初中被选为班长。佳佳很开心,觉得自己终于当上了“主角”。然而,好景不长:代课老师不满班级同学的课堂表现,她夹在中间有苦难言;班主任交代她主持某些棘手班务,在一片消极抵抗情绪中寸步难行……好人缘换不来高效率,好脾气解不了人际难题。班主任后来无奈地对她说:“当班长必须要有管理群体的能力,你的性格不太适合。”


        佳佳被撤了班长的职务,同时也在自我认知上作了定论:大人们说的没错,她只适合当配角。


        毕业后参加工作,有一两个升职的机会,佳佳没有去争取;有外派创新分公司的名额,摊到佳佳头上,她不敢承担,总觉得这辈子还是小心翼翼做个配角吧。


        后来有一个重要项目临时需要佳佳去负责,推无可推,只好努力,却不料,几位客户对佳佳的工作能力赞不绝口,一致认为她拥有清晰的逻辑、耐心的工作态度,以及很合格的团队领导能力。唯一的缺点,不太自信。回到公司,总经理对她此次执行的项目评价很高,甚至还提到她自己都没发觉的一些优点,最后说,你若是有勇气突破,绝对能成为公司的骨干。


        佳佳通过自我反省,才发觉她捧着配角的脚本念得太久,已经完全不会惦记、甚至不敢去想象一下主角的剧本是怎样波澜壮阔的戏码。而这种“配角”状态,的确不易被伤害、被否定,但其中包含的安全感也卑微到尘埃里。


        佳佳暗自下定决心,是到了该突破自己,往“主角”的位置努力的时候了。

        突破成长最初的设置,形成后来的位置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了一个人成为职场中的“主角”或“配角”,比如家中的排行、家庭教育、成长中的社会文化,这些就像是当一个个体初长成时最初的“设置”,慢慢形成了后来的“位置”。
        
        这其中,有两点因素比较普遍。首先是家庭成长环境,事事为孩子做主的父母会令孩子放弃主动冒险和尝试的机会,在长大离开父母后,也习惯性地去找寻能够成为他们“心理父母”的人,以便延续孩子的角色。在这样的位置,他们会觉得“很舒适”“很安全”,“配角”恰恰是这样一个“舒适安全”的存在。

        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集体主义重于对个性的接纳和发展。但实际上,从儿童心理发展来说,一个孩子要先学会说“不”,才能真正学会说“是”。也就是说,当他自主自立的愿望充分被尊重,界限清晰划分后,他才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选择。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当员工、领导,成为母亲、父亲,承担一份工作,照顾一个家庭,为自己作决定,并承担后果,这些选择没有优劣之分。如果你选择做一把手,那么就要肩负整个公司的责任,出问题要承担和解决;如果你选择做副手,那意味着你不用负全责,但别人比你拥有更大的权力,你只能承担支持和辅助的工作。这本来是个人选择,如果你安之若素,觉得位置符合自己的个人期待,那么这种选择毫无问题。

        在人生的早期阶段,这些方式能够让人得到像在父母怀抱中一样的安全,也让个人得以成长。例如,小B在一直当“配角”的过程中寻求安全感。然而,当这样的“温室”不再能盛下旺盛的生命力时,生命之树却已经丧失突破的能力,很难开拓新的空间。

        所以,不妨在某一个时机,在职场中尝试一些新的选择。有可能是一次演讲、一次带小团队的机会。尝试打破那些固有的“设置”,让内在的生命力自由呈现出来。

        无论呈现的方式是配角还是主角,关键是你在自由表达,做自己的主人。这个“打破”的过程需要觉察、勇气和陪伴,很多人开始踏上这个旅程时会打碎过去的“设置”,感到极度不适,但外在的“碎”是内在“建立”的开始。

        如果得过且过,可能心理上一辈子都是配角,很难做真正的主角。说到底,一个人在现实生活工作中承担的角色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做你想做的事、适合的事才最为关键。无论你是职场的主角还是配角,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才能收获真实的自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