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慢就业:要浪漫更要有底气

    2016-11-15


        据劳动报报道 “面临毕业赶紧找工作”的就业状态,现已被95后新生代打破。


        前不久,QQ浏览器发布的大数据报告直观揭示了这种业已涌动的新潮流:不就业者占了受访者的48%,“间隔年”就业成功跻身95后最爱的毕业去向TOP5排行榜,达到4.8%


        从快就业到慢就业,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态度正发生着裂变。

     


     

    新生代不愿束缚于用人单位


        现如今,95后高校毕业生业已踏入社会,但仍有不少至今尚未找到“婆家”,这其中有些人是被动的,比如暂时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打算考研或出国留学,但也有相当部分是主动选择慢就业。


        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马上就业,而是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规划。时下越来越多的90后,抛弃传统“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这一现象的存在和新经济环境下,各种新模式、新平台的爆发式增长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毕业后没有所谓的长期饭碗,不像父母所期许地按部就班,也能做到自给自足。


        今年6月毕业的小刘,曾经在某公司实习好几个月,该公司希望留用她,但她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也不喜欢等级分明、人际关系复杂的工作环境,考虑再三后她放弃和公司签约,选择了慢就业模式。如今,她的大多数同学变身忙碌的公司白领,而她则经常在家陪伴妈妈。不过她的零用钱并不用父母负担,因个人条件不错,她有时会在直播平台上直播化妆技巧:“平时一场直播能赚几百,多的时候有一千多块钱,没事的时候就直播一下。”


        小刘还在淘宝开了家日韩海淘的网店。她喜欢旅游,一个月左右时间就要去一次日本或韩国,顺便代购,一趟下来旅行费都赚回来。小刘非常享受当下这种自由自在,没有人际关系烦恼的慢就业过程。


        近些年,大学生越来越接受开放式的职业生涯,他们对雇主的忠诚度大大弱于前辈,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生毕业3年内平均雇主数为两个,8%的本科生毕业后有4个及以上雇主,不到40%的人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待两年。


        由此可见,对新生代大学生而言,跳槽现象司空见惯,一言不合就辞职已不是新闻,而慢就业实际上是这种现象的进一步演化。

     

    “间隔年”方式定位职业生涯


        慢就业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间隔年”的身体力行者。


        近两年“间隔年”方兴未艾,来源于英文Gap Year,是指青年在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去游学、国际化支教、当义工,它不同于普通的旅行。间隔的意思是停顿,间隔年就是以“间隔”当前社会生活方式,用一种轻松状态长期融入当地生活。


        在国外,特别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间隔年”发展得比较成熟。而今天的一些大学生也开始选择以“间隔年”方式,让自己的慢就业变得更有价值。


        另外,也有工作若干年的年轻人会在完成原始资金积累后选择离职,用“间隔年”方式停顿自己的职业生涯,为精神充电。


        相比起一般意义上的慢就业,“间隔年”这种方式较容易得到父母支持,且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这一段自我磨炼的经历也能为自己加分。


        “间隔年”对年轻人各方面的能力都是一种锤炼。今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石小姐,在求学期间就经常做义工和支教,年初在泰国旅游时误入派县华人村,了解到该自治村华人的生活困境,以及他们与中国文化失联的现状,回国后利用自己的人脉圈搞了募捐,但还是杯水车薪。正在发愁之际,她看到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甄选2016年中国间隔年计划,于是萌发了申请基金会资助,发动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加入,实现自己梦想的想法。她花了一周时间着手起草了一份翔实的“派县华人村支教计划”,包括费用预算等内容,通过专家反复甄选,她的策划方案从200多份各种类型的间隔年计划中脱颖而出,获得3万元资助金,让她可以辞职实现梦想。


        通过“间隔年”实现慢就业,可以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接触社会,增加阅历和能力,但需要提醒的是,必须注意个人安全,由于大学生刚步入成年阶段,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薄弱,社会经验尚不充足,应尽量选择社会环境安全性高的地区或国家,同主办机构签订安全协议,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安全为前提完成“间隔年”计划。


     

    “慢慢来”的代价 你能否承担?


        对大学生慢就业,业内人士担心的是,错过了应届就业的契机,会让这些慢就业者此后更难挤进正规企业的大门,毕竟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以两种类型为主:或是一张白纸的应届生,或是有三至五年工作经验的熟手,而慢就业的毕业生既缺失工作经验,又不是应届毕业生,如果再没较强能力水平,重返应聘大军时有落伍的可能。


        而身为父母者,比局外人的忧虑更多几分,比如一两年不被正规企业录用,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保金总额,养老金、公积金等都会比同龄人少。


        据了解,间隔式就业的关键还在于个人能力,对以创意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较为适合。有专长的大学生既能通过打工从容完成间隔年计划,又能以超越同龄人的才能和自信,在此后赢得合适的工作岗位。


        遗憾的是,更多的慢就业者虽打着和国际接轨的旗号,想通过旅行、支教等“间隔年”方式寻找自我价值,却并没摆脱依赖父母的痼疾。

     

        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疼爱,不舍得她们出外受苦,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旅行,因此“间隔年”慢就业逐渐变了味,颇有“啃老”嫌疑。


        据记者了解,所谓主动型慢就业,大多数是家境优渥的学子。虽说“有计划地放慢脚步,以更好定位职业生涯”,但对于家庭条件差、经济压力重的毕业生来说,慢就业并不可行。


        “谁敢慢下去?”在沪读大学的江西网友“白衣骑士”这样说。虽然他对目前就职的公司无论工作环境还是薪水都不满意,但还是拼尽全力在适应,在努力。因为“白衣骑士”每月房租1600元,还是和两个同学合租,每季度还要寄3000多元给老家父母,补贴家用。对于这类毕业生来说,未来的一切不确定性都不能接受,他们慢不起,根本没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