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医改惠民生 剑指“看病难”

    2016-10-12


        近日,我省医改再放大招。在省级层面成立专门医保机构——福建省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卫计委、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商务厅、省物价局等多个部门与医疗卫生相关职权,统一划入省医保办,将诸多管理职能全部整合进省医保办,从根本上颠覆现有管理体制。


        这在全国尚属首个,消息一出,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新医改进入深水区,眼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政府权力重新分配和支付制度改革问题。我省以锐意改革的态度,表明坚定不移的医改决心: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健康福建。


        那么,省医保办成立的背后有哪些故事?我省医改要怎么改?又能带来怎样的就医新体验?



    全新办医领导体制
    实现省、市、县(区)全覆盖


        2015年1月,国家卫计委公布全国首批4个综合医改试点,福建位列其中,成为医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破题先锋。


        次月,福建深化医改综合试点方案全面启动实施,以“一个总体要求,两大改革重点,三个推进阶段,四项主要任务,五条差别化政策”为思路改革顶层设计。


        医改之难,难在体制机制创新。2016年7月12日,我省受国家卫计委邀请,向全国介绍医改经验。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开门见山道出核心举措——创新管理体制。我省创建“三个一”办医领导体制作为强化改革的组织保障,并实现省、市、县(区)全覆盖。


        “三个一”,分别指:


        一个领导小组负责医改决策部署,由省委书记亲自担任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


        一个领导分管“三医”(即卫计、医保、药品流通等工作由一位省领导统一分管),负责医改具体策划;


        一个组织机构,即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作为实施改革的具体平台。


        同步设置的还有督查考核机制——将医改重要指标纳入省政府对各设区市的绩效考核,全省卫生信息资源集中于一个全省医改效果监测管理平台,改革动态及时评估。


        这是确保福建公立医院改革,乃至综合改革能按预期目标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目前,这一经验正在全国各省逐步推广。


    全新医保管理体制
    运行医疗支付


        根据相关规定,新组建的省医疗保障管理部门,主要承担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医疗服务价格谈判调整、药品耗材联合采购配送与结算管理、医疗服务行为监督管理、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责。


        省财政厅设立医保基金管理处、医疗服务价格处、药械采购配送监管处等3个内设机构,专项承担省医保办具体工作。


        这种全新医保管理体制,将给群众就医带去全新体验。



        专家指出,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是医改“三医联动”的核心关键。整合设立医保办,是我省在医疗保障管理体制改革上的先行先试,也是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积极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的重要举措。业界人士认为,医保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震器”,在医改中起基础性作用。省医保办职能统一、权责明确,是保证我省医改能继续进行下去的关键性一步。


        这更是我省医改迎难而上、锐意改革的态度和决心——


        加强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医院、医生的监督制约作用,铲除利益链条,堵住医疗资源和药品耗材大量浪费,遏制消除医药腐败,助推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实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医生回归看病角色、药品回归治病功能,纠正不正确的医疗行为,积极引导老百姓正确的就医观念,扭转当前以赚钱为中心,向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再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大健康目标前进,为老百姓健康站好岗、守好门,最大程度保障老百姓健康。


    全新医院管理体系
    斩断“以药养医”


        在我省综合医改的推进过程中,因“以药养医”等历史原因患上“巨人症”的公立医院如何改革,是医改重头戏。


        具体的做法是创新药品集中采购机制,以院长目标年薪制为突破口,推进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建立。


        2015年6月,我省出台《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实施意见》,明确公立医院控费考核评价主要指标。


        2015年7月,我省全面实施药品(耗材)“零差率”。全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财政补助等政策同步出台、同步实施。


        2015年11月,出台《关于完善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若干意见》,将采购目录品种由2654减少到1791种,品规由11995个减少到4917个,最终入围的为1696个品种和3376个品规。出台《完善公立医院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控费力度。


        2016年1月,出台《福建省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实施办法》,以新一轮药品集中采购价作为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引导医疗机构控制成本和合理用药。


        2016年5月,出台《省属公立医院院长年度绩效考核办法(试行)》,首次将院长年薪由财政全额负担,使其代表政府管理医院。


        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小步快走”的综合改革成效初现。



        我省医改初步实现财政可持续、医保基金可承受、医院收入不降低、群众就医负担有所减轻的改革预期。


    全新就医新体验


    1顶尖医院组团援闽


        今年9月6日,省政府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福州签订合作共建协议。


        根据协议,国家卫计委所属(管)的北京协和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分别与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一对一”合作共建关系。“十三五”期间,三所国家级医院将帮助我省三所医院全面提升医疗水平,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分级诊疗,建设健康福建。


        福建省、国家卫计委共同牵线,国家级顶尖医院与省级医院合作共建,如此高站位、高水平的对接,在全国尚属首次。业内普遍认为,此次高水平共建,将极大助推我省医改走向深化。


        目前,三组结对医院均已根据协议展开具体帮助协作,一些原本计划前往上海、北京首诊的患者,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首诊留在了省内。


    2家庭医生开始试行


        今年8月17日,厦门发布《厦门市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将签约服务向本市老年居民、慢性病患者及高危家人、孕产妇、儿童等社区重点人群拓展,并逐步扩大到其他人群。


        9月1日厦门家庭医生签约正式上线,一周内签约人数每天都呈递增状态,排队签约出现“爆棚”情况。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我省深化医改过程中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突破口。


        长久以来,“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因为基层医疗技术水平不尽人意、基层医技人员绝对性缺乏等原因,始终无法实现。


        近几年,我省探索医联体模式,通过医联体内部的远程诊疗等形式,将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这让越来越多群众愿意留在家门口看病,也让医改决策者笃定分级诊疗改革的关键是基层首诊和慢病管理。
    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无疑是激活这一池春水的核心步骤。经初步统计,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措施的带动下,2015年厦门市三级医院以慢病为主的普通门诊量下降了15.5%,基层的诊疗服务量提升了36.3%。


        如何巩固这来之不易的基层首诊?必须强基层。


        今年9月5日,国家卫计委下发《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所有县(市)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并要求综合医改试点省的县(市)要在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上力求突破。


        我省在基层医疗同样有大动作:


        强化县(区)级政府办医责任,成立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统筹管理县、乡、村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加强县(区)级公立医院龙头建设,建设县域医疗技术服务、县域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疗信息服务三大平台,提升县域综合医疗服务整体实力;


        改革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


        推进乡村医疗一体化,由乡镇卫生院在每个行政村延伸举办一个公益性的村卫生所,负责村医管理;


        改革基层服务模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性病“三师共管”。


        这些改革,都将着眼于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的调动。


    3支持社会办医 改善就医条件


        扩大医疗资源、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在我省深化医改诸多任务里始终是重中之重。


        在探索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我省走在全国前列。


        2015年8月,我省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明确放宽准入范围、提升服务能力等29条措施促进社会办医。


        2015年12月,出台《福建省公立医院支援社会办医指导意见》,要求公立医院应重点对口支援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的基本医疗医院、紧缺专科医院、康复与护理医院。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大型综合医院、连锁医院、集团医院。


        今年,我省又研究制定《福建省属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医实施方案(试行)》,积极开展闽台医疗产业对接交流活动。


        政策落地效果即现。


        2016年1月,平潭首家台湾口腔医疗机构——平潭(台湾)爱维口腔医院正式开业。院长李元瑞介绍,医院以台湾旗舰店的规模进行“复制”,整个医护团队全部来自台湾,在设计和设备上更是极为考究。


        据统计,目前,台湾地区医师来闽短期执业1282人次,已办理台湾医师申请来闽资格认定270人。截至2015年底,我省社会资本办医床位20734张,占全省医院床位数16.1%。而更多改善社会办医执业环境、引导社会办医向“专、精、优”方向发展的政策还将陆续出台,政府加强办医监督管理的角色也将更加明晰。(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