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日前公布《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居民年均就诊5.6次,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33.9元,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但居民就医流向没有明显改善,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
居民健康水平怎样?
——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指标主要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比2010年提高1.51岁。婴儿死亡率由2014年的8.9‰下降到2015年的8.1‰,孕产妇死亡率由21.7/10万下降到20.1/10万。
国家卫计委表示,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高收入国家的水平。
医药费用降低了吗?
——涨幅低于居民收入增幅
在大家关心的医药费用方面,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33.9元,按可比价格上涨4.9%;人均住院费用8268.1元,按可比价格上涨4.1%。
虽然医药费用依然在上涨,但费用涨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城镇居民6.6%,农村居民7.5%)。
记者注意到,目前新一轮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已经启动。根据7月6日公布的《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医疗服务价格将“有升有降”,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服务价格将提高,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将降低。官方强调,要确保改革后患者费用负担总体上不增加。
就医扎堆现象改变了吗?
——病人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
长期以来,患者看病喜欢扎堆去大医院、好医院,这也加剧了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公报数据显示,这一现象仍未有效改观。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7.0亿人次,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5.6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比56.4%,比上年减少1个百分点;医院门诊量占比40%,比上年增加0.9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医院诊疗量占总诊疗量的19.5%,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这说明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门诊量,病人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国家卫计委指出,需加快推进分级诊疗、落实基层首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诊疗模式。
医生负担减轻了吗?
——日均工作量略有减少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医生工作太多太累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那么,2015年医生的负担有所减轻了吗?
公报显示,2015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3人次和住院2.6床日,其中,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6人次和住院2.6床日。与2014年比较,医院医师日均担负工作量略有减少。
工作量的减少与医务人员增加、医疗服务利用增速明显放缓有关系。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上年增加46万人(增长4.5%);2015年门诊总量比上年增加1亿人次(增长1.3%),低于前四年5.3%的年均增幅;住院总量比上年增加613万人(增长3%),低于前四年8.2%的年均增幅。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但居民就医流向没有明显改善,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
二孩申请后劲不足
——经济压力是主因
在“单独二孩”政策部分,公报指出政策“实施稳妥扎实有序”,截至去年12月底,大陆共约200万对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约占大陆1100万单独夫妻的18%左右。
根据此前报道,截至2015年1月底,大陆累计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115万例。粗略估计,整个2015年,大陆单独夫妻提出再生育要求的数量不足100万。
2014 年,大陆各地陆续启动“单独二孩”政策,此前国家卫计委及部分专家曾预测,“单独二孩”可能使当年出生人口增加200万左右。然而,政策实施两年后,提出二孩生育申请的夫妇数量才达到这一数字。一些学者判断,这个数据低于此前的估算,说明“单独二孩”政策遇冷。但此前卫计委及部分专家否认“单独二孩”遇冷,认为其真正效果要等到2015年才能显现出来。令人意外的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中国大陆出生人口为1655 万人,比2014年减少32万人。2015年的出生人口不升反降。这一反常情况究竟原因为何呢?
一是职业女性多不要二孩。
某求职网站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近60%的在职母亲不希望要第二个孩子。而且,有20%的职业女性甚至不想要孩子。
在我国,尤其希望职业女性或者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女性多生孩子,因为她们能为孩子带来更好的教育。某个阶段,一些地方政府曾放开在更发达城市中心居住或有更高学历的夫妇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有关调查显示,近30%的在职已婚女性没有孩子,其中有20.5%根本不想要孩子。
对此,有专家表示:“很多职业女性认为,假如生了孩子,她们在职场上就会难以跟男性同事竞争。”
大多数女性不愿意为孩子牺牲事业。超过70%的女性表示,她们不会考虑因为生孩子而放弃工作,只有18.53%表示会考虑这样做。
二是养育孩子成本高。
香港《明报》曾报道,中国内地有13%家庭受不孕不育问题困扰,加之国民经济压力高涨,民众主动生育二孩意愿降低,生育率下降。
台湾中时电子报援引长年呼吁停止计划生育的携程网联合创始人梁建章的话说,他们做过很多调查,在城市里大概有70%至80%的人都说自己很想生二孩,但真正愿意生二孩的人可能只有30%。
德国《世界报》网站分析原因主要有三点:在大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为维持生活水准,夫妻通常都要工作。照料孩子也往往只能依靠家庭,公立幼儿园的入托名额不够,私营幼儿园又太贵。倘若夫妻双方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没法施以援手,那么对许多夫妻来说照料孩子是一大难关。
此外,还有孩子的教育费用。父母都希望家里的小宝贝前途光明。而在有13.5亿人的中国,对大学入学名额和高薪工作的竞争都非常激烈,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却很薄弱。更不用说有些父母还要给儿子准备房子和汽车。在男多女少的中国,这两样东西都能帮单身汉在婚姻市场上获得青睐。
另外,还有孩子的生活环境:被污染的水、污浊的空气还有食品安全丑闻大概都会降低我国夫妻的生育意愿。
三是收入还要赡养父母。
韩国《中央日报》网站报道称,中国的80后在社交网站发出抱怨:“小时候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没有兄弟姐妹,就业结婚后要赡养双方的4位老人,现在还让养两个孩子,想一想就觉得可怕。”现在年轻夫妇要照顾双方父母即4位老人,而在以前是多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分担这个责任。
一名32岁跨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的女性职员说:“生第二个孩子太费钱了。得买更大的房子,承担两份教育开支,我没这个打算。”(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