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任务就摆在眼前,已经看得见头儿“催债”的嘴脸;明明只要轻轻抬手拨个电话、鼠标一点发封邮件,“再等等,就一下下”的心态依然支配了所有的行动。于是,天亮了又黑,“死期”将近,在渐渐沮丧的心情中,潜能的“小宇宙”却逼近爆发的边缘——一名拖延症患者诞生了。
职场拖延症并不是新鲜病,其实在几千年前就有记录,只不过现代人拖延症表现得更加明显。那首《明日歌》就是古人给职场人留下的最好警句“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拖延症”特点:
1.得过且过:面对一些费神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任务,就会容易产生拖延的心态,认为事情到了最后总会被解决,于是不到最后一刻绝对提不起精神来处理。
2.过分自信:有些人有自信在压力下工作,认为自己如同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得越高,到了最后关头,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体会到克服挑战的快感,享受最后关头的效率和刺激,不过对其他同事来讲,就会产生许多工作上的不协调和误解。
3.害怕开始:有些人欠缺自信,因为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所以迟迟不敢动手。这种逃避的惰性心理,往往令自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当别人开始催促,或者受到同事的质疑,就更加不敢开始并继续拖延。不过,这种短暂的逃避令自己的恐惧感在拖延等待中愈积愈多。
4.追求完美:有些人会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却要拖延至最后一分钟才动手,他们本来想精益求精,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完美,却因迟迟未行动而导致时间大大超过预期。
“拖延症”治疗步骤:
1.把整个项目拆分为一个个小任务
拖延症患者通常会倾向于关注更大、更为宏观的部分,一个大的项目对于他们来说太难了。他们往往会看到整个森林,却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森林是由一棵棵树木构成的。
他们总以为自己能够搞定所有,但结果往往不是这样,所以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因此,把整件事情拆解为一个一个目标清晰的、明确的、可执行的小任务,这样将更有利于事情的完成。
2.阶段性目标或任务完成后小小犒劳一下自己
鼓励让人产生动力。虽说犒劳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对你的下一个目标却有着巨大的鼓励和推动作用。每当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后,要记得好好地犒劳自己一下。
如果你发现一件事特别难完成,那么可以考虑把它和最大的奖励联系起来,设置一些奖品,让它们成为你完成任务的推动力,它可能是看最爱的美剧、听喜欢的音乐、10分钟的个人时间、玩个休闲小游戏、喝咖啡等等,这样可以让你把注意力专注在要做的事情上。
俗语说,积习难改。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神经元模式,神经回路连接得越紧密,行为习惯化的程度越强。当你在试图改变一个习惯的时候,记住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急,不要完美主义。
习惯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旧习惯对应着的神经回路是无法一下子就消失的,它可能会反复而顽劣地重复打搅我们的生活,只能靠新习惯打造更强大的新神经回路,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习惯,循序渐进,慢慢来就可以了。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即使你只能完成目标的80%,也是成功。
3.公开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决心
一旦你向其他朋友宣告你要干某件事,你会觉得其他人都在看着你,以免你毅力不足,为自己找借口中途放弃。你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目标,和朋友成群结伴一起减肥、跑步,或者公开发表日记,开始记录自己的心得。
当然这也适用于团队作业。如果责任太过于分散,反而更容易产生拖延。最佳的办法是清晰列出每个人负责哪一部分工作任务、截止日期,公开透明、权责分明地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并且可以清晰地追踪整个过程。这样,每个人的工作都可以获得公开公正的评估,哪位团队成员工作出色,对团队产生价值,一目了然,更容易得到公开的认可,即使是在异地远程协作。
4.开始了就不要停下来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会一直运动。做事也一样。一旦患上“懒症”,就永远都开始不了。所以,当你开始着手一件事情,你就得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完成它。
选择任务列表中最简单的事情,逼迫自己现在就开始。关掉浏览器,关闭电子邮件提醒,整个荧幕充斥的只有你要做的那件事情。就在现在,开始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