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修身当以“静”笃实

    2016-3-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张韬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一位就是严以修身。“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可见修身正心是为源头,只要源头是活水、是清流,就能流出正气,流出担当,流出清廉,流出纯正的党性,达到“竹影扫街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的境界。 如何才能做到严以修身?笔者认为,当以“静”笃实。诸葛亮在《诫子书》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明确指出,以静修身,方能致远。 宁静之义,不是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做一个消极无为的逍遥客、局外人。而是不躁动、不漂浮,用宁静虚心的涵养,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格,承载万物,包容天下。 修身以“静”,首先要静观初心。《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也就是说,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想法,才能有始有终地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初心是什么?就是当初入党时,那庄严地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如果能“吾日三省吾身”,不时安静地想想理想是否还在坚持,看看信仰是否还在坚守,问问目标是否还很坚定。这样,就能够让初心纯粹而笃定。只有初心未改,前进才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才能坚定不移、矢志不渝地走好为民服务之路。 修身以“静”,还要静思己过。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可见独处不是寂寞、孤独,而是一种超于物外的宁静、淡定。此时此刻,是不是应该深入内心,梳理一下过错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独处时,应该常思己过、常寻己错,常查己误,把领导班子和自身的问题、过错、失误都找出来,突出问题导向,列出问题清单,诚恳地去改正,去消化。这样,是不是更能够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信任? 修身以“静”,最终是为静因之道。静因之道,是一种认识论,其主旨就是要保持虚静,涵养静气,才能有正确的认识。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也强调只要消除私心杂念,摒弃胡思乱想,就能够正确的认识万事万物,遵循其规律,做出正确的举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常常要提建议,作决策。建议与决策是否正确,是否得当,是否科学,内在主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是否有静因之道。只要是内守虚静的,是为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着想的,就不会产生无谓的失误,也会在静因之道中,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各种有悖于良心、道德和法律的诱惑,坚决与各种歪风邪气作斗争,成为正能量最强有力的传承者。 严以修身,当以“严”为要求,以“静”去笃实,党员干部则会在党性的照耀下,在高尚情操的驱动下,为民服好务,为国尽好力,为党争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