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评价排名》(以下简称《评价报告》)新鲜出炉,这份报告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制并发布,对教育部直属高校2015年度“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合规性做出评价,范围涉及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
75所高校晒出就业成绩单
按照教育部要求,每年年底之前,75所直属高校都要及时交出当年的“就业成绩单”。2015年,超过六成高校在规定的时间内编制并发布了学校2015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其余约四成高校在今年1月上旬陆续予以发布。
根据各高校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75所部属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全部超过90%。2014年,除了兰州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90%(88.62%)外,74所部属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都超过了90%。研究生就业率方面,仅有华中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低于90%,分别为82.24%和87.74%,其余高校也都在90%以上。
教育部表示,高校要将就业质量情况作为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完善就业与招生、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
四成高校综合评分未达标
总体水平较往年提高
《评价报告》显示,2015年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整体水平较前两年有所提高,其综合得分沿袭往年,采取百分制评分,平均得分为63.3分,高于2014年的60.2分和2013年的56.8分;有45所高校综合得分达到60分合格,比去年合格的大学数量40所多出5所,但仍有30所即4成的高校综合得分未达标。
从最高与最低的综合得分来看,2015年有一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获满分,但同时也出现综合得分低于40分的情况。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最低分为37.9分,低于2014年的最低分41.4分。
《评价报告》称,北师大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是“未按教育部要求对就业质量进行相关分析,只字未提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四成高校发布不及时
内容合规率整体提升
《评价报告》内容规范的依据,来源于教育部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文件,根据相关文件中对于报告内容方面的描述,共制定包括就业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与对教育教学的反馈在内的5大项、12小项评价内容。
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评价指标中,7项指标的合规得分比例较2014年有所提升,7项指标与2014年基本持平,仅“发布及时性”1项指标较2014年下降——2015年只有64%的高校,是在规定的12月底前在官网上发布就业质量年报,而2014年的发布及时率为81.1%。
具体来看,2015年在“就业质量”“用人单位评价”两项有关就业情况相关分析的薄弱环节上突破明显。有17所高校提供了反映全校以及分学院/专业就业质量的数据,这在2014年仅有8所;有63所高校提供了用人单位的评价数据,而在2014年为56所。
但在整体合规率提升的趋势下,涉及对教育教学反馈的3项指标合规率仍较低:招生的影响为37.2%、对专业设置的影响为35.3%、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为50.7%,《评价报告》称,这反映出各校年报普遍缺失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七成高校不重视
引用第三方评价比例较低
《评价报告》显示,作为第三年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2015年各高校在基本内容的覆盖率上有所提升,就业相关分析增多,而且数据使用规范性加强,报告编制精细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内容完备性与公信力平均得分60.8分,高于2014年的58分。
此外,虽然使用校外第三方评价机构调查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签约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离职率(违约率)等反映就业质量指标的直属高校较往年增多,2013年有11所,2014年有15所,2015年增至20所。但高校引用第三方评价就业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有七成高校未使用第三方评价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评分中发现,有高校在报告中使用“据某第三方机构调查”等遮掩含糊、难以查证的表述。
评价
高校就业质量年报仍有“硬伤”
记者了解到,2015年是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编制及发布毕业生就业年报的第三年。21世纪教育研究院也已连续三年对部属高校就业质量年报进行合规性评判。
三年来,“高校就业质量年报”有所改进。《评价报告》显示,2013年,部属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情况整体不达标,但自2014年起,各高校开始重视就业年报的编制及发布,在基本内容覆盖率、就业相关分析、数据使用规范性等多个方面开始改进。
然而,《评价报告》也提到,“高校就业质量年报”离真正合规仍有距离。
硬伤1:数据统计口径不一、可比性差
《评价报告》称,就公众最关心的就业率而言,各校统计时间节点不统一,从6月到12月中旬均有。
其次,就业率的统计口径计算方式不统一。多数高校采用教育部规定的算法,将签约、升学、出国、灵活就业、暂缓就业都算进就业率。但也有例外,如中央美院使用“非失业率”这一概念。按照如此大口径统计就业率,各校就业率均接近100%上,呈现形势一片大好的景象。
《评价报告》提到,公众更期望看到纯粹的就业率,即签约率,也希望看到高校报告升学、出国、灵活就业、暂缓就业的各类毕业生比例。如果各高校之间的就业指标时间点不统一,很难进行比较,那么报告的价值也就降低。
硬伤2:缺少分析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对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归根结底是要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改进,通过就业情况反思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等各个环节,并作出有理有据的调整。
《评价报告》称,有的学校完全没有就业趋势研判,或笼统地介绍行业发展特点、国家当前就业形势,缺乏基于自身就业数据对本学校就业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在对教育教学的反馈这一部分,很多学校只是一笔带过,既没有数据支撑,也缺乏具体阐述,叙述过于模板化,如“对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做适当调整”。
硬伤3:缺乏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评价报告》称,就业质量报告虽为高校自评,但也不能局限于自说自话。高校应该秉承严谨的态度,使用科学、系统的指标反映真实、全面的就业情况。教育部已要求各校尽快制定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目前,在年报中明确提出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直属高校寥寥无几。
硬伤4:缺乏信息监督机制
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经教育部汇总集中发布后,引起了媒体及公众对“毕业生去哪儿了”的热切关注。各类解读纷纷出炉,如对比某地区、某类院校、某专业毕业生去向、薪酬水平。
然而,《评价报告》称,各校报告的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可比性无人把关,教育部曾在相关通知中提到会对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情况进行检查,却从未公开发布过检查结果。
2015年,教育部在通知中继续提出“将在2016年1月底前对各地和高校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情况进行检查”。
不过,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方法不尽相同,比如中央美术学院统计该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非失业率分别为73.3%和75.5%,非失业率统计之外的有超过20%的毕业生准备读研和留学。还有不少高校只笼统统计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而有些高校则具体统计了所有的学历层次,包括专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