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在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问卷调查后,发布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样本涉及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份的28所高校。
各学历层次就业落实率趋同
报告将“已确定单位”“升学(国内)”“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六种情形视为毕业生就业“确定去向”,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时的“落实率”达83.1%。
各学历层次就业落实率具有趋同性,都处于80%以上。专科生最高,均为87.4%;其次是硕士生,为84.5%;第三是本科生,为81.5%;博士生落实率最低,为81.3%。就业选择差异显著,以“出国出境”为例,专科生的比例仅约为博士生的五分之一,而“自由职业”专科生比例则高出博士生10倍以上。
性别方面来看,男性落实率为85.3%,女性为80.8%,男性高于女性。两者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上,男性高出4.8个百分点。
学校类型方面,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89.4%;其次是“211”“985”重点大学,为86.5%;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排第三,为80.6%;普通本科院校最低,为77.7%。
学校所在地区方面存在差异,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5.9%、81.6%、78.4%,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低于东部和中部。
毕业生起薪呈现八大特点
为了排除奇异值,调查只统计月起薪在500~30000元之间的观测值。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月起薪的算术平均值为4187元。
报告中,毕业生起薪呈现出以下特点:
学历越高起薪越高。从算术平均值看,专科生为2640元;本科生为4010元;硕士生为6363元;博士生为6753元。
男性起薪高于女性。从算术平均值看,男性为4448元,女性为3896元,相差552元。
学校类型之间存在起薪差异。从算术平均值看,“211”“985”重点高校为5571元,一般本科院校为3944元,高职院校为2597元,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为2993元。
就业地区之间,东部高于西部。从算术平均值看,京津沪为5449元,东部地区为3401元,中部地区为2866元,西部地区为2680元。最高与最低地区收入之比为2.03倍。
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省会城市或直辖市的平均收入最高,为4721元;地级市的平均收入为3605元;县级市或县城的收入平均为3066元;乡镇和农村的收入分别为2909元和324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63倍。
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科研单位5407元,三资企业5329元,国有企业4801元,高等学校4404元,医疗卫生单位4056元,党政机关3967,其他企业3889元,其他事业单位3740元,私营企业(民营、个体)3647元;中小学3422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8倍。
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专业技术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收入位居前三甲,分别为4611元、4504元和4400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的收入居中;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收入分别只有3014元、2977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55倍。
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平均起薪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5386元;金融业为5098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为4834元;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为4648元;房地产为4395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4165元;采矿业为4077元;文化体育娱乐为3999元;农林牧渔为3938元;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3926元;制造业为3859元;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为3822元;教育为3816元;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为3661元;建筑业为3607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为3496元;居民服务为3334元;批发零售为3255元;住宿餐饮为2854元。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为1.89倍。
超七成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
由于高校毕业生找工作有充分选择权,因此,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有25.9%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3.6%的毕业生感到满意,只有0.3%的毕业生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报告中,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具有以下特点:
学历之间存在差异:博士生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专科生的满意度最低。
就业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就业地点之间存在差异: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地级市;第三是县级市或县城;第四是农村,在乡镇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城市越大满意度越高。
工作单位性质之间存在差异,11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党政机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中小学,私营企业(民营、个体),其他企业,医疗卫生单位。
工作类型之间存在差异,7个单位类型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行业之间存在差异。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采矿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农林牧渔;金融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电力、煤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房地产;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与福利;文化体育娱乐;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
此外,性别之间、学校类型之间的就业满意度差异不大。
就业单位类型集中私企和国企
在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人数里,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如下:
按就业地区划分:在京津沪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2.8%,在东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46%,在中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22.2%,在西部地区工作的毕业生占19.0%。
按就业地点划分: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工作的毕业生占59.1%,在地级市工作的占25.4%,在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3.0%,在乡镇工作的占1.8%,在农村工作的占0.8%。
按工作单位性质划分,毕业生就业的单位类型非常集中,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就业单位。
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类型比较分散,“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商业和服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工作比例达两位数。
按行业划分,毕业生就业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金融业为15.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10.8%;制造业为10.3%,而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和居民服务仅为1%。
毕业生:就业指导有帮助 工作能力最重要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所认为的影响就业因素共21种。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显得最为重要;学校名气、热门专业、学习成绩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因素的重要性一般,排在中间位置;亲朋好友、党员干部、性别等与社会资本、政治资本、人口特征等相关的因素最不重要。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们普遍最看重的是个人发展和福利待遇。求职过程中,毕业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并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向有关单位发出求职信息。调查显示,网络招聘的占比上升明显,已经与学校信息提供的占比并列第一;亲朋好友的作用保持较高比例,达到20.1%。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有8.3%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或讲座帮助很大,仅有6.6%的毕业生认为没有帮助。
争议1
科研单位起薪最高?
释疑:科研工作稳定 金融业涨薪快
报告中显示,11个单位类型中,按照平均起薪科研单位最高,达5407元。这引发不少争议,多数毕业生认为“做科研怎么可能比过做融资”,还有的则认为自己拖了平均起薪的后腿。
调查课题负责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表示,4187元的月起薪是算术平均值,报告显示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起薪差异,最高比达2.03倍,省会城市和县城也不尽相同,所以平均值被客观抬高。如果按照50%位置的“中位数”起薪来算,肯定要低于这个数字。
对于科研单位起薪高的争议,岳昌君表示,科研单位、金融业、计算机服务业的月起薪都达到5000元以上,彼此间差异很小。此外,科研单位起薪较高与工作相对稳定有关,“金融业的薪水后期涨幅非常快,远高于科研单位。”
争议2
采矿业就业最满意?
释疑:毕业生比例只有1.9%
在就业满意度方面,报告显示,19个行业按照满意度由高到低的顺序,采矿业最高,居民服务业最低。
对此,岳昌君表示,报告如实遵从了样本调查反映的数据,但其实“采矿业”的毕业生所占比例非常低,只有1.9%,远远低于金融、教育、计算机软件等行业,并且在就业去向上,“采矿业”的就业相对集中,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能源类国企就属于采矿业。
链接:
福州大学生薪资公布
毕业一年后可达5000元以上
近日,福建工程学院发布了该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公布情况来看,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起薪较高,毕业一年后最高的薪水能在5000元以上。在地域分布上,福厦泉漳四地仍是就业首选。
从公布数据来看,2015年福建工程学院的男生就业率和女生就业率相近,没有出现传说中的数据“拉锯”。
从就业专业的毕业后一年的月收入来看,工科专业收入较高。例如,毕业一年后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软件工程,达到5356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5141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的专业则为5105元。
相比之下,英语类专业毕业一年后月收入只有3450元,电子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升本)则为3515元,土木工程(专升本)为3506元。
从就业地区而言,2015届毕业生就业的地区流向仍然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四个沿海相对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就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80%以上,其中在福州工作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66.29%,已经连续10年超过60%。(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