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毕业生求职,屡现简历“注水”

    2016-1-20


        学生会干事变成干部、共青团员“眨眼”成共产党员、短期培训就成名校毕业……正值高校就业季,类似的简历造假、文凭“注水”,在一些高校毕业生求职中已成公开,甚至出现比拼造假的现象。


        记者发现,在校园招聘会中,一些大学生的求职焦虑并未减轻。有的毕业生认为,简历“注水”成本低、核实难,于是“铤而走险”。


        “骗来”的饭碗端不稳,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而且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平正义。





    现象
    简历内容“高大上”


        “经济下行,企业压力加大,找工作能不难吗?”在一些校园招聘会上,不少大学毕业生深刻感受到今年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一些企业在招聘时直接注明“学生干部优先”,还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政治面貌作出明确规定。


        谁愿意第一轮就被淘汰?记者调查发现,为了争取就业机会,一些毕业生采取夸大简历信息的方法,给简历“注水”。在某应届生论坛上,甚至有毕业生认为“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


        修改政治面貌:国际关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魏斌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明明是共青团员,简历上却写着中共党员。类似修改政治面貌的学生就有三五例。


        包装在校社团经历:北京语言大学吴姓辅导员介绍,有些学生本来是学生会某部干事,却在简历中写成是学生会某部部长。有的学生明明是某部部长,却写成是学生会主席。类似夸大简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


        虚报学历:小盛原本是某戏剧学院学生,参加了北京某知名高校的短期培训后,就在简历上把自己写成是该校硕士毕业生,“如愿”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后被发现造假,最终被单位辞退。


        简历“无中生有”:北京一高校学生小田说,他女朋友曾编造在一个知名企业的实习经历,包括职位、工作内容、业绩。“为了让编造的实习经历更加真实,我还和她一起专门查阅相关网站和行业资料,熟悉这家公司的业务。”


        黑龙江某企业人资负责人介绍,当前毕业生求职简历“注水”现象不在少数,“我所接触的简历中,平均每5份简历中就有1份存疑或不实。”


    原因
    投机风气日盛


        现在讲“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心态,即面对经济转型、择业观转变的情绪反应。


        在就业压力下,不少学生对自己并不自信,总想让自己的简历显得“高大上”,但又不肯踏踏实实补短板,就对简历进行“注水”,以求最大限度达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的标准。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李家兴说:“很多毕业生并不是能力不足找不到机会,而是既想获得实习经历,又不想付诸劳动。说明他们有侥幸心理、诚信观念淡薄。”


        核实简历成本高,助长了投机风气。“如果每个毕业生的简历信息都去核实,成本就太高了。”某企业人资经理程雨佳表示,有时候企业招四五个人,就会收到四五百份简历,如果逐一核实,人力资源部门就没精力做别的事了。


        采访中部分企业的人资负责人介绍,有的简历“实习经历”一栏上明确盖着相关单位的公章,所以即便简历“注水”也看不出猫腻,用人单位不可能逐个打电话核实,很难甄别实习经历的真伪。


        简历“注水”的不诚信行为成本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吴帆说,由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相应沟通机制,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诚信数据库,求职者的简历一旦被查出“注水”,顶多是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求职,简历“注水”的成本很低。


        学校在监督学生求职方面也显得能力不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安全工程学院许姓教师说,对于简历“注水”问题,学校是坚决反对。但学生投递的简历都未给老师核实,学校暂时没办法阻止毕业生拿着“注水”简历去求职,只能平时多督促学生用真实简历。


    声音
    “简历注水”用人单位也有责


        面对简历造假,许多人习惯指责毕业生心浮气躁,不能摆正心态。但面对巨大就业压力,僧多粥少毕竟是事实。


        有专家认为,用人单位招聘工作的日益模式化,实际上变相鼓励毕业生简历“注水”的倾向。


        信息的虚构,无疑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批评抵制,但信息的“适度”包装,在应聘过程中实际上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鼓励,尽管这欢迎和鼓励常常是用人单位在无意识中造成的。


        包括校园招聘在内的员工招聘,简历筛选是第一关,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已经不会耐着性子一份份地摩挲手中的简历。如今,简历大多通过网络系统提交,随后,系统自动根据用人单位设定的“关键词”筛选合格者进入下一环节。而在随后的环节,以“关键词”来高效率地选拔人才的机制依然或隐或现地运转着,为了保证“高效”,用人单位判别应聘者的标准在于,应聘者“素质”是否契合指定的“关键词”能力。


    择业观
    不要“注水”的光彩 坚守诚信的准则


        有些岗位摆在那儿,学生挑剔不愿去;心仪的岗位或单位用人需求又明显萎缩。教育专家表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总量不足,仍是结构矛盾。


        “大学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不可能‘人人皆是白领,人人都坐办公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瑞政认为,高校毕业生应调整心态,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只有把个人就业希望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业领域才会更加开阔。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赵睿说,有的同学参与到这种简历“注水”大军中,已形成一种不良风气。以虚假简历获得求职机会,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讲是不公平的。企业招聘的名额有限,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工作机会。


        赵瑞政认为,简历“注水”不是小事,有悖于我国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一旦让不守诚信的风气在学校乃至社会中蔓延,会危害其他竞争者和用人单位,还会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专家建议,目前对于毕业造假的行为,多是用人单位发现后与求职者解约,相关惩处并未完全跟上。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求职简历把关、审核,从源头堵住简历“注水”;同时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曝光不诚信行为,建议在人才市场设立求职者“黑名单”制度,方便用人单位查询,以减少失信行为。(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