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简历还须从源头根治

    2016-1-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冉鹏 眼下正值高校就业季,然而记者了解到,在众多校园招聘会上,为了争取就业机会,一些毕业生故意夸大简历信息,给简历“注水”。有些“自己提拔自己”,本来是学生会干事,却在简历中写成是学生会某部部长、学生会主席;有些“自己发展自己”,简历中“团员”改成“党员”;有些更“无中生有”编造“实习经历”,煞费苦心的去包装自己的职位、工作内容、业绩等。(1月6日 央广网) 毕业之际,填好简历,怀揣希望,投向职场,赢取人生新的机遇----这是每一个毕业和面临毕业的高校学子们,都经历和必将经历的一个过程。简历表,这一张看似简单的表格,却“简略而不简单”。在求职的路上,招聘方通过什么来了解这些高校学子们?除了见面时简单的聊一聊,了解了解情况,最“硬”、最直观的,还是来自于简历。因此,简历表“光鲜”与否,成为了敲开求职大门的“敲门砖”。 长期以来,由于对简历表所填内容真实性的核查成本高,查起来也费时费力,加上简历不真实带来的风险不大,没有形成有效简便的惩罚机制,导致在填写简历的过程中形成了“简历不作假,十足一大傻”的不良风气。加上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设置了“党员”“学生会主席”“优秀学生”等“硬性指标”,形成了简历填写的“指挥棒”。这些,是导致简历“注水”的外部因素。从内因分析,学生们诚信缺失,产生了投机心理。“注水”简历本身风险不高、带来的影响不大,还能换来一份心仪的工作,必然会让很多的学生愿意去“注水”、乐意去“投其所好”。同时,在每一份简历上,也盖着学校的公章,用人单位也会认为这样的简历具有真实性,学生也会认为造假不是自己个人的原因。这些因素,是导致简历“注水”产生恶性循坏的原因。 简历“注水”,不但让那些真正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失去了原本属于他们的机会,更有悖于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关上“简历”注水的“阀门”,一方面,需要强化机制建设,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探索建立求职“黑名单”制度,对简历“注水”行为实施处罚,不断提升失信行为的成本,让“注水”行为付出代价,才能减少求职中失信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学生遵守和践行诚信美德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简历填写的审核和把关力度,从源头堵住简历“注水”行为的发生。 “简历不造假,十足一大傻”,这样的潜规则形成,除了破坏公平公正、导致诚信缺失外,还容易导致在学生中形成不良的学风。“书到用时方恨少”,填写简历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学习不够、参加的活动少,自己的“硬件”不足。这些,更需要学生从自身做起,多潜心于学习,多参加社团活动,多丰富自身阅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书写一份“简略而不简单”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