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认清“搞小圈”是“闯大祸”

    2015-12-2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赵霞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今日刊发的题为《学习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之五——聚焦突出问题 体现管党治党新实践》的文章中指出:一些腐败分子为了保住并攫取更大经济利益,在政治上有更大的诉求,从而搞团团伙伙、搞小圈子,这对党造成的损害更大,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人民网) “圈子”指的是具有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但是在政治系统中“圈子”一词尤为敏感。不少人认为,在官场中“进圈子”是官员安身立命的本钱,只有成为“圈子”内部的人,才能“上面有人照顾,下面有人服务”,否则很难在官场中“混下去”。如果将整个政治系统看成一个“圈子”,官员进入其中,本无可厚非,毕竟“公务员”也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但是在政治系统内部“搞小圈子”的现象就不容忽视了。 在政治系统内部“搞小圈”,是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拉拢、相互利用,成为共同攫取国家利益的“一根绳上的蚂蚱”。近年来,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和单位比较严重,一般是大家围绕着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利用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等多种形式,或明或暗的“称兄道弟”、互相利用、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团伙。如此一来,干部手中的公共资源成为“团伙资源”,公共权力成为“团伙权力”,权力从此换“姓”变“质”。 事实证明,政治系统内部的“小圈子”实则是“大祸害”。一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联盟,使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一旦东窗事发,都难逃法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二是“搞圈子”严重影响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破坏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令人深恶痛绝。因此,必须严厉杜绝政治系统内部的“小圈子”现象。 远离“小圈子”。杜绝“小圈子”现象,首先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自觉远离“小圈子”、抵制“小圈子”。在工作和生活中,领导干部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注重加强自身修养,决不搞“溜须拍马”那一套;对身边那些“递票子”“拉关系”“攀交情”的人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禁得住诱惑,不能“见钱眼开”“见利忘义”,自觉净化“社交圈”。 严查“小圈子”。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约束;按照“抓小、抓早、抓实”的原则,做好对干部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问题,绝不手软、绝不姑息,让腐败的“小圈子”没有藏身之地。另外,还要加大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严查领导干部的“社交圈”,敦促其洁身自好,莫陷入“小圈子”的泥潭。 破除“小圈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破除领导干部中的“小圈子”现象,还要从干部队伍管理入手。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呆的久了,难免会形成一些“关系网”,培养出一些“亲信”,这就会为日后的“小圈子”埋下了隐患,因此,“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管理是有必要的,通过干部异地交流和岗位交流,可以逐渐铲除“小圈子”滋生的土壤。另外,要健全选人用人制度,规范用人程序,严格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选拔干部,从源头上破除“小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