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人才报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期待中国借此可以化解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的风险。但不少符合生育政策的职场女性,在严峻的工作竞争压力和歧视上,正在为是否生育二胎而纠结。
女性生育可能错过升值的黄金期
有专家指出,女性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为25-35岁,恰好与生育年龄重合。期间女性如果选择生孩子,将错失职场良机。
一名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吴小姐在“生”与“升”之间矛盾纠结,她说:“我现在是一个3岁孩子的母亲,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半脱手,工作稳定,有望升职,原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只能生一个孩子,因此没有过多地考虑要不要再生的问题。现在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父母以及公婆都劝我再要一个,但是我始终无法下决心,如果怀孕了,加班、出差这些都会减少,会耽误工作,生孩子还有几个月的产假,到时候工作就会分配给其他同事,等我休完产假回来,升职泡汤不说,原来的职位能不能保得住还得另说。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头就大。”
在中国,和吴小姐有着同样顾虑的女性有几百万。
许多公司不愿意雇佣未生育的女性
“二胎政策将影响中国的家庭尤其是女性,因为女性要承担生养孩子的责任。”中华女子学院经济法学中心主任唐芳说道。
唐芳认为,如果允许生二胎,女性可能在职场中受到严重阻碍。因为休产假会导致公司劳动力成本增加,许多企业不愿雇佣女性。
“由于托儿所较少、价格昂贵,许多母亲会选择在家带孩子,”唐芳说。
小林和老公是一对校园恋人,毕业后,两人就火速结婚,羡煞旁人,没想到在求职上,却遭遇了瓶颈。小林说:“想想当年的求职路就不想再生了。当初去面试,面试官看到我简历写着已婚,就直接问有没有生小孩,我说还没有,就没下文了。后来一位面试官告诉我,一般婚后女性很快会选择生育,那么公司需要承担的成本太高了,因此他们不愿意录取未生育的女性。后来,我就安心在家怀孕生子,在我小孩周岁断奶之后,我才出来工作,待遇和应届生没有区别。如果要二胎,我恐怕又要失业了。”
女性迫于经济压力因素放弃再生育
全面二胎政策一出,有网友戏称:由原来的“421”阵型变成“422”阵型,累趴中场球员。逗人一乐的同时,也不乏笑中带苦。我国放开二胎政策目的,主要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导致生产力下降对社会的影响。而女性的权益,政策尚未去关注。为了修正长期低生育率而产生的目前的人口结构,必然这代人要经历上有几个老,下有几个小,生活长期苦累不堪的境遇。而这种情况,也许到了下一代才会缓解。
在广州一家私企工作的会计张小姐,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她说:“我和我老公都不是广州人,父母不在身边,当初怀大宝时,身体比较弱,就干脆辞职在家待产,后来又在家带了3年孩子,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我才出来找工作。当初结婚的家底也基本花光了,并且与社会脱钩了4年时间,工资待遇和应届生差不多。如果生二宝,又要4年待业,一家四口靠我老公来养,还有双方父母要赡养,哪里敢生!”
专家建议国家出台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
有关注妇女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学者表示,希望政府在生育上拿出相关配套措施来帮助职场女性减轻负担。
有专家建议,一方面,建立生育二胎国家救济机制。在工作生活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生育二胎需要顾虑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极大的勇气,可以参照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给付二胎生育补助金(二者可以统一名称),给留用生育二胎女员工的用人单位以适当补偿,为其付出的用人成本补差,促进全社会形成关爱女性从业者、倡导人文关怀、重视家庭亲情、鼓励符合政策前提下自主安排生育的氛围。另一方面,加快发展婴幼儿护理、幼教、小教、儿科医学、家政服务等相关社会民生事业。提高幼教、小教从业人员待遇标准和职业发展通道。力促儿科医学资源均衡分配,综合性医院原则上均应开设儿科,完善社区基础医疗体系建设,普及婴幼儿生理病理基础知识教育。建立0-3岁婴幼儿护理照料社会化服务体系,尝试建立育儿产业标准化建设,提供上门服务、短时托管、突发情况救护等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分担职场父母和老人的育儿压力。
北京瑞风律师事务所黄溢智律师呼吁:“执法部门必须要有所作为,针对企业对于女性的就业性别歧视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除了建议加强企业监管外,还有专家认为可从积极层面来引导企业。“比如对于女职工多的企业进行减免税收,再如规定政府采购的对象必须是女性员工比例达到50%以上的企业等等,以此来积极鼓励企业录用女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