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粮食安全关键落在“实”上

    2015-11-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吴晓斌 “稻”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一米一饭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粮”来自于良田、良技,千里沃土藏着食粮,藏着丰收和希望;科技之光点亮粮食生产,点亮全面小康。(人民网11月22日) 《习近平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系列文章中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藏粮于仓、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习惯,坚守耕地红线,依靠科技增收,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国民口粮安全。战略谋划高瞻远瞩,但笔者觉得守住粮食安全关键还要落在“实”上。 粮食底子要实。人口基数大,加之藏粮于民的传统,“到底有多少存粮”成为了战略调整的前提。一方面是老百姓的家底,另一方面是国家储备的基数。从查处贪腐中我们可以看到,倪发科之流把一个粮仓变成多个粮仓的数字,这种前车之鉴实在令人忧心。近年来,国内粮食年年丰产,加之经济全球化加速,一些人在心中开始盲目乐观,且有了可以依赖国际市场的麻痹思想。只有谨记粮食安全是生命线,把底子摸实,才能运筹帷幄,战略推进。如果“底子浮肿”,势必受制于人,将给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耕地基数要实。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事实上,耕地数一直是个动态数。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捍卫红线”,但一些现象依然需要警惕:一是城镇化进度加速,一些良田被高楼大厦所覆盖,土地整理返还有限,占用耕地现象普遍。二是很多地方农民工进城,造成农村劳动力匮乏,致使耕地抛荒,名不符实。三是为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特别是在水源地和水土涵养区,耕地大量减少是不争的事实。四是一些地方漏斗区、采空区和各类污染损毁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甚至徒有其名。没有耕地,就没有口粮,统筹耕种就成了自欺欺人。 增产提效要实。“藏粮于技”是粮食生产的必然选择,但粮食生产有其自身的时间规律,不可能“要在嘴上,拿在手上”。加之,对粮食增产的技术研究,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唯有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才能确保自给自足。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有一定数量的技术储备,能够随时保障“拿来能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在技术上实现与时俱进,不能“临时抱佛脚”。同时,对耕地的细分也应是保障增产提效的前提,摸清每一块耕地适宜种什么作物,最高产量和最低产量各是多少,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战略转移才能做到真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