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找熟人好办事”的顽疾

    2015-10-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刘晓 同一件事,有的人自己去办不行,找一个有关系的人马上就能办。由此可见,托人和不托人就是不一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起了作用,但留在工作人员骨子里的病根还未除。(10月27日人民日报) 盖章、交表、办证,老百姓这些日常问题都要和各单位的工作人员打交道,倘若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骨子里的优越感、关系观还未治愈,动辄以“正忙着”、“在吃饭”等诸多理由推脱,就真的寒了百姓心。就像青岛的38元大虾让好客山东的形象蒙尘,办事必须找关系也会让政府的信誉、干部的口碑荡然无存。 事实上,“找熟人好办事”的沉疴,不仅让群众磨破嘴、跑断腿,也让相关部门陷入两难。个别领导凭借着“刷脸”技能,让下属单位为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七大姑八大姨开绿灯,明明违背了政策,会被上级驳回,碍于情面却不敢不办。如此两面不讨好,工作能力遭否定、群众评价陷危机,不就是由于病根未除吗?因此,要让上级的好政策落地,让办公回归正常状态,就必须要摆脱“办事找熟人”这个看似正常的怪现象。 注重制度设计,细化执行标准。无论是简政放权,还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百姓简单办事,真正让中央的好政策落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尤其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部门,要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创造性的运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规章制度。孟德斯鸠说“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会到遇有边界的地方为止”,制度设计与标准细化就是在设定这个边界,要将标准细化、硬化,压缩人为可操作空间,根除“人情化”,回归规范化的办事常态。 转变工作作风,人人主动作为。办事不求人,过硬的作风是保障,作风优良、以上率下,就能夯实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抵制凭关系、看背景的歪风。要用主动作为代替“不作为”,用“快作为”代替“慢作为”,建立投诉电话,正确对待群众诉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的成果能否巩固、坚持下来,中央的号召能否落地、生根,都系在基层人员的一言一行上,走出“找熟人好办事”的“老规矩”,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指导工作,用勤政务实的作风为百姓办事,才堪称中央惠民政策的践行者,才是称职的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