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能上能下”渠道,力促干部作为

    2015-10-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张金千 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就是没本事,也没多大事……官本位温床必然滋生此类思想。今年7月,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此前,各地也对干部能上能下进行积极探索,出台新规。(10月19日《半月谈》) “好酒没得喝了,山珍海味没得吃了,高档餐馆不敢去了”随着反腐工作的深入,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切实的转变。内设“高压线”、外念“紧箍咒”,还有方方面面的监督目光,确实让各级干部压力不小。但在不少干部化压力为动力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人以“要求严了”为借口,宣称“干事就难免犯错,不干事才不会违规”,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心态,为官不为、官本位思想有所滋长。 “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如此老样子”。 与一些不法行为相比,干部“不为”行为隐蔽性更强。如何杜绝不作为之弊,关键是落实好“能上能下”新规,畅通干部管理“双行道”,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确实“上得来”,让那些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干部真正“下得去”。 从实践中看,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解决“能下”的问题。而解决“能下”问题关键要科学细化考核标准,力求公平公正,让“下者”心服口服,积极反思。拿出科学的考核“成绩单”定去留,深入分析找“病灶”,“开方问诊”促进步。干部能下也将产生“鲶鱼效应”,倒推干部监督方式改革,让干部考核更为科学。同时必须加强对“下行”干部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确保下而能服,下而不馁。干部则因下知耻,知耻而后勇,才是推行“能上能下”新规的意义所在。 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对“不为”干部处分时,应当强化对“有为”干部的奖励,确保“能者”上行通畅。营造“守制度者吃香,犯制度者吃亏”的氛围,放大正能量、曝光假恶丑,实现干部从“不敢违”到“不想违”的警醒和自觉。真正让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还应强化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变软走偏,避免好人主义、避重就轻和借机打击报复等行为。 长远来看,推进“能上能下”新规需要持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通过激励、奖惩、问责和民主监督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安排,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干部管理“双行道”, 让机关不养“闲人”“庸人”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生态,持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为改革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