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三步走”激活基层“一池水”

    2015-10-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顾一娴 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短缺是四川面临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让人才向“下”流动,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这些人才“红利”犹如源头活水,浇灌着人才之花,开始在四川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结出硕果。(10月13日《人民日报》) 人才是事业之基、发展之本,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是有着重大的历史及现实意义。近年来,党和国家在强化人才基层导向、完善人才政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创新与突破,取得明显成效,激励引导了一大批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 与此同时,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转型期的发展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基层人才使用激励的内化驱动力以及相关长效机制的系统设计仍然存在不够、不足的问题,激励政策也依然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无疑,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等“老大难”问题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始终普遍存在,“用人之渴”也日益成为制约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 要化解这一难题、瓶颈,就必须高度重视基层人才工作,从招录引进、安置培养、职级晋升、财政投入等方方面面释放“政策红利”,激励各类优秀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发各类优秀人才干事创业的活力。当然,推进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协调推进,做到唯“需”引才、服务留才、人尽其才,才能“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才能形成人才“下得去、用得上、待得住、干得好”的良好局面,进而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要“唯‘需’引才”。如何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关键是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引才”重在“引心”,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对促进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树立鲜明的人才基层需求导向,大力宣传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扎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出鼓励基层人才干出事业、支持基层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基层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并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根本出发点。 要“服务留才”。人才引进来了,培养起来了,如何确保人才留得住?关键在于“服务保障”。“留才”贵在“留心”,要充分掌握各类人才的各类需求,健全优化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激励政策,比如在安置培养、工资待遇、职级晋升等方面适度倾斜。此外,还要在不断提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综合环境的基础上,做深做细服务保障,为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资金等各种保障,优先为人才落实社保、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服务保障,切实为其解除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干事创业的后顾之忧,提升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人才聚集力,让人才队伍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舒心工作、用心创业、造福于民。 要“人尽其才”。什么是人才?才来了怎么用?实用、适用就是人才,“才尽其用”才算“用得好”! 要在坚持“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基础上,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并注重用才和培养开发并重,健全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动态管理机制、完善培训保障制度,真正实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进而引导鼓励人才队伍大胆敢为、敢闯善干,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人才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社会越是发展、时代越是进步,越是需要把各类优秀人才留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让他们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贡献才智、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亟需党和政府不断给予“倾斜照顾”、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更好地投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这样,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的“一池水”才能被进一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