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回制度“鼻祖”被召回实属正常

    2015-9-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陆雨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实施一年有余的“干部召回”制度得到官方和民间的双重认可,各地政府部门纷纷登门取经,然而贵州省纪委监察厅网站的一则消息,则宣告该制度“鼻祖”郭玉海涉严重违纪正接受组织调查。 就在郭玉海被查新闻出现的同时,还有另外一则新闻,有媒体实地走访了贵州黔西南州,召回制度实施以来,干部作风明显改善,地方发展因此受益。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黔西南州由2013年的挂末提升到2014年的第3位。召回制度还在黔西南州发挥作用,发源地兴仁县的制度“鼻祖”,曾担任该县县委书记的郭玉海却因严重违纪被查,难怪引起了质疑。 其实细想之下,这完全属于正常现象。从制度本身来说,只要其顺应形势、能解决问题,就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召回制度始于黔西南州兴仁县,剑指为官不为和“庸懒散慢浮腐”等等官场乱象,推行以来并没有束之高阁,先后就有150余名党员干部被召回,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和一些地方的借鉴,显然,召回制度在探索领导干部“下”的渠道上,还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从领导干部来说,一个人再有思想、有干劲、有能力,但这些都不是其“独善其身”的“金钟罩”。换句话说,“百年累之,一朝毁之”,之前无论作过多少事情、干出过多大成绩,一旦触碰纪律和法律红线,一律会付出应有代价、受到应有处罚。郭玉海尽管推出了召回制度,在抓班子、带队伍上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其违纪违法的“遮羞布”。 其实,作为制度“鼻祖”的郭玉海,在制定制度的时候,或许应该用制度的标尺衡量一下自身,在兴仁县最终摸索形成的12种召回情形中,是否自己也符合其中的一条甚至几条。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地方党委一把手,很多时候的确只站在了审视和监督他人的一面,却很少站在被审视和被监督的一面,一些“苗头性”问题往往被淹没在一律朝下的目光中。 当然,兴仁县和黔西南州没必要因为郭玉海的被调查而感尴尬,相反,从某种程度上说,郭玉海的被调查反而应证了召回制度实施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如果官员在违法违纪之前,就因苗头性问题被召回,这既是干部监督管理的进步,更是对干部的有效保护。总之,希望在召回制度的“保驾护航”之下,黔西南州的官场更加风清气正、干部更加自觉自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