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机关事业单位调工资,你涨了吗?

    2015-8-27


        今年,李克强总理两次要求全国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公务员涨薪备受社会关注。


        人社部日前透露,大部分省份已基本完成兑现工作,全国范围内7月底已基本完成调整。那么,各地完成情况如何?对于此次调薪,有什么特点,各地公务员工资实际涨了多少,这成为外界最为关心的问题。


        然而,涨薪幅度并非外界预料的那么“丰满”,扣除公务员养老保险后的涨薪,甚至出现了“跌幅”——




        调查发现,本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主要是为了配合养老保险改革,上调基本工资之后还相应扣减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实际工资的净涨幅较为有限,有些部门和人员甚至出现了收入减少的情况。


        针对“增不抵缴”的现象,人社部要求相关地区和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后当期工资都能增加,并为此次调薪定出三条基本原则;调结构、重基层、建机制。


        官方表示,这次工资调整,不是简单地提高工资水平,而是一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改革后,不合理的津贴补贴将被清理,基本工资在工资中的占比逐步上升,并将建立基本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人社部:不出现工资下降情况


        “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为300元左右。”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此前透露,由于基本工资实行全国统一标准,而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因各地工资水平的不同存在差异,对工资收入水平较高地区的部分人员,这次增加的工资可能不足以完全弥补个人缴费,当期收入还会有所下降。但到今年6月底,人社部表示,有关部门将指导地方采取相应措施,不出现“不涨工资”的情况。


        7月29日上午,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张祖德在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中表示,全市工资调整和养老保险缴费测算工作已全面完成,7月底之前会兑现市区两级新的工资标准,确保能发放到每个人的工资卡当中。


        张祖德透露,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和养老保险并轨同步实施,一部分群体会出现“增不抵缴”,为避免这种情况,北京市人社局请示了人社部和财政部,拟定了北京市的解决办法,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工资不下降,同时略有提高,水平在人均100元左右。


        北京一位法院系统的公务员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的工资增长情况。据其透露,按照标准计算,自己的工资增长额为-27元,加上每月临时性补贴127元,实际增加了100元。


    工资待遇向基层倾斜


        李忠此前表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近4000万在职人员,有近800万人在乡镇工作,将通过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制度,适当提高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


        7月,广西召开全区人社系统年中工作会议指出,截至6月底,区直部门和市县补发2014年10月-2015年6月的调标增资部分已基本兑现到位。从7月起,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将按照调整后的标准正常发放。从2015年1月1日起,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向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工作补贴。


        除了广西,云南也出台政策,规定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增加500元的乡镇工作岗位补贴。
    据媒体报道,李先生是广西自治区政府某部门的科员,工龄为4年。财务部门提供给他的补发工资条上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总计5463元,平均每月补发607元。扣除应缴9个月的养老保险2860.56元和个人职业年金1430.28元,李先生实际到手的补发工资为1172.16元。再扣除医疗保险,李先生平均每个月新增工资不到130.24元。


    基本工资比重提高


        对于此次调薪,官方多次强调非简单加工资,而是重在优化工资结构,缓解基本工资占比过小、津贴补贴占比过大的突出矛盾。


        李忠指出,这次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将通过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并将部分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纳入基本工资,适当提高基本工资的比重。


        记者了解到,安徽6月公布《关于调整机关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的实施意见》等方案,从2014年10月1日起,调整公务员基本工资标准,同时将部分规范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将部分规范津贴补贴纳入基本工资后,规范津贴补贴标准相应减少。


        据广西南宁市的一名副科级公务员介绍,在实施新一轮涨工资政策之前,他每月的工资是将近5000元,其中基本工资的占比还不足1/3,现在他的基本工资翻了一倍多,但同时津贴补贴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再扣去新增加的养老保险缴费和职业年金,实际到手的工资增加了200多元。


        重庆某单位一位工龄20多年的主任科员则展示了6月和7月的工资条,通过比对工资条上的各栏数据,发现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均有增长,两项加起与之前相比翻了一倍多,而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两项则有减少。同时,从7月起,他的工资条上多了养老保险、职业年金两项应扣费用,再加上一些其他杂费及代扣部分,7月份,他的实发工资为4754元,比6月涨了379元。


    关注1:工资条上的增减项


       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这三部分,基本工资又分为岗位工资和级别工资。


        北京一所理工大学的副教授王翔收到了8月份的工资条,七七八八算下来工资涨了166元。王翔学校给出的调薪说明中称,此次工资调整分为三部分,一是上调基本工资,二是扣减绩效工资,三是预扣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


        从工资条来看,王翔岗位工资从每月930元上调为1760元,级别工资从499元上调为993元,基本工资上涨额为1324元。但在工资上涨的同时,学校还相应减少了津贴390元。这样算来,他月工资净增额为934元。


        基本保险和职业年金均是按照6400元的缴费基数进行预扣,王翔当月扣除了基本养老保险512元、职业年金256元。工资增项和减项相抵,改革后每月工资净增幅为166元。


        该校的调薪说明中还称,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工作还没有启动,现在学校只是对养老保险进行预扣,待正式启动之后会与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对账,多退少补。


        从地方的情况来看,除了上海、山东、四川和江苏陆续出台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具体方案,其他地区的方案仍在制定和审批过程中,大部分地方采取了预扣养老保险的方式。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社保缴费方案来看,山东缴费基数范围制定得最宽,明确规定了机关单位(含参公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范围,包括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中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指警衔津贴等国家统一规定纳入原退休费计发基数的项目)、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地区附加津贴)以及年终一次性奖金。


        上海规定个人缴费基数按本人上年度月平均收入确定,而四川只是笼统地以国家的相关规定为准。


        记者从人社部也了解到,这次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重基层和重工龄,主要增加的是由工龄决定的级别工资,基层资历较长的公务员虽然职务较低,但级别档次相对较高,可以拿到较高的工资。


        山西省晋中市的一位有15年教龄的小学教师表示,在此次调薪中,她的岗位工资涨了781元,级别工资涨了310元,绩效工资减少了300元,养老金预扣了400元,月净增资为391元。


        这位老师表示,这次调薪不同职称之间的差别不大,最低职称“助理”和最高职称“副高”的岗位工资之间差距只有220元,但级别工资的差距则超过了500元,一些教龄在30年左右的老教师月薪涨幅能够达到1000元。


    关注2:被“砍掉”的津补贴


        这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调结构”,将部分规范津贴补贴或绩效工资纳入基本工资,提高基本工资占比,从而达到优化工资结构的目的。


        自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近10年没有调整,各地均是以津贴补贴的名义来涨工资,造成了基本工资在工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同时,由于缺乏对津贴补贴的规范,不同部门之间津贴补贴差距也造成了政府公共部门间的贫富悬殊。


        针对这种情况,人社部明确为这次调薪划了两条“高压线”:一是没有解决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的不能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完善工资制度;二是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改革性补贴政策和考核奖励政策,不得自行提高津贴补贴水平和调整津贴补贴标准。


        调查发现,通过这次工资改革,一些原来的“清水衙门”的收入得以提升,小学教师这类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工资涨幅甚至超过一些“实权部门”,体制内部收入的公平性得以提升。(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