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不能搞限时攻坚

    2015-7-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顾仁 重庆黔江区今年掀起“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的热潮,预计到2016年底,40641人的贫困人口收入将越过贫困标准线,同时摘掉国家重点贫困区县的帽子。 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仅是群众的共同期许,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然而,在一两年的时间内的“限时”攻坚,定期摘帽,这是否犯了“大干快上”官僚主义的老毛病? 贫困,是社会的产物,产生原因千差万别。只要是人类社会,就会有贫富差距,就会存在贫困人口。在一些经济薄弱地区,那种因病致贫,因灾致贫,丧失劳动力的致贫,是脱贫工作中一个绕不过的坎。因此,“摘帽”容易,真正脱贫难。 再以脱贫措施来看,现在的贫困村、贫困户,大多以种植业、养殖业来增收脱贫。但是,种植业、养殖业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风险,丰收年份不能增收的现象常常出现,就连基础比较好的奶牛养殖,还发生过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贫困户搞种植、养殖能否增收尚不确定。况且,仅靠外部扶贫资金去“输血”,当地经济结构没有实现自立更生,一旦“输血”停滞他会重新返贫。扶贫是一项非常实在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浮躁。尤其那种短时间内的“限时”脱贫,就明显地表现出不科学,只能是浮躁心态的表现。即使地方政府拿出大量扶贫资金去“应了时限”,但基础不牢,就会存在着返贫的可能。 扶贫工作,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他的这个时间要求,留有了5年的时间余地,能够容许我们去做大量的工作。他同时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充分说明了精准是扶贫的唯一的标准,唯一的做法,唯一的目标。所以,我们衡量扶贫工作的优劣,并不是脱贫时间的早迟,而是在于脱贫的质量,在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获得感。 扶贫,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实在工作。我们要以“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做好扶贫工作,想实招、办实事、出实绩。而那种心态浮躁,赶时髦,作应景文章的做法,在扶贫工作中要坚决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