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证”取人不如依“才”择人

    2015-7-2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胡军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取消一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的决定》,再次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行间有一句话,“有证在手,就业不愁,待遇从优”,反映出我国实行职业资格许可制度以来,从业者对职业资格的重视程度。尽管职业资格许可在科学评价人才、规范相关职业准入机制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由于一些行业过于看重资格证书,导致一些人把主要精力投在考证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提高。不少人证书虽多,但舍本逐末,忽视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对综合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真正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应主要看他实实在在的贡献,看其能解决什么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而不应该光凭拿了什么证、拿了多少证。一些用人单位简单“以证取人”,往往导致进来的人不会干,会干的人却又进不来。在现实中,尽管有些人热衷于考证,拿了不少种类的证书,有了入行的“通行证”和“敲门砖”,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操作能力。而大量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由于无证在手,跨不过单位和企业用工的“高门槛”,只好被挡在大门之外。 应该看到,对于劳动者的能力、技能、素质,市场既是最终的需求者,也是最佳的评定者。这次国务院在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的基础上,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就是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减少政府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的行政干预,把人才评定权交还给市场,让市场在人才配置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有利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市场中合理流动,让巨大的人才红利得到充分释放。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化竞争,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使整个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更加合理,让用人单位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财富。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集中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并不意味着相关行业“无门槛”进入,而是更加注重实践能力,谁能干好就用谁,谁干不好就不用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是最根本的资本。只有按照市场需求和导向,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把提高专业化能力和劳动技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在实践中积累才华、在实干中提升能力,才能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和能工巧匠,凭本领就业,靠本事吃饭,有本钱发展,在人才流动中赢得一席之地,在干事创业中拥有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