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证霸”求职为何屡受挫?

    2015-7-1


     
        日前,一篇关于“‘证霸’大学狂揽65个证书却敌不过名校普通生”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据报道,河南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准毕业生孙梦涛,在大学期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专业第一,同时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但在求职中却屡遭“滑铁卢”——他投出50余份简历,没有收到一封面试通知。而他的一位学长在考上“985”院校研究生后,简历几乎“百发百中”,并最终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


        “难道65个证书竟然抵不过一个‘985’院校的学历?”孙梦涛随后在微博上如此慨叹。


        “证霸”求职遭拒的背后,是不少“非名校”毕业生面临的集体焦虑。
     


    ■现状:夹缝中的“非名校”毕业生


        查阅孙梦涛的简历,可以看到这些证书中,奖学金证书4个,资格类证书6个,荣誉证书35个,比赛证书12个,聘书8个。其中,资格类证书包括计算机二级、教师从业资格、英语四级、普通话、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高级文秘及办公自动化,荣誉证书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等不同级别。


        孙梦涛表示,现在已经找到工作,并且不愿再谈“65个证的事”, 他也已删除此前在微博上发布的简历照片和证书列表。


        在一些人看来,孙梦涛的困惑,其实是数量庞大的非重点院校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尴尬的一个缩影。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14年增加22万,达到749万,再创历史新高。相较于“211”、“985”和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本科院校,普通院校的毕业生们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不画硬杠杠,没法淘汰人。”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招聘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单位共有10个岗位招聘,收到简历超过3000份,而进入笔试环节的求职者不足300人。在应聘者数量供远过于求的背景下,设置研究生学历或者“985”、“211”院校门槛,成了用人单位“不得已”的选择。


        “普通院校的优秀学生,确实不一定比重点院校的普通学生工作能力差。但是,这里边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毕竟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作为一种筛选机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才素质进行了分层。”一家大型科技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张先生认为,一些需要较强研究能力或者较为核心的工作岗位,确实会优先考虑研究生或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


        专家指出,高校学科定位混乱、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窘境。


        2014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孙梦涛所学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位列其中。另外,一份高校招生调查报告指出,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质量检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


     
    ■分析:“揽证”为增加就业竞争力


        “疯狂‘揽证’,可以看做是‘非名校’毕业生在求职中寻找生存空间的奋力一搏。”某所二本院校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段老师对记者说。


        据媒体报道,“孙梦涛坦言,自己每天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证书水到渠成就来了。他觉得证书能证明他的能力。”


        事实上,想要通过各种证书为自己增加就业筹码的“揽证族”大学生,不在少数。记者采访的几位大学生都表示,自己考了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等“标配”证书,还参加了托福和雅思考试。


        此外,“揽证族”疯狂揽证也与高校奖学金评比有关。据了解,在很多高校,奖学金的评定除与学习成绩挂钩,还会受到综合测评影响,而不同等级、类别的证书往往可以折算成相应的分数计入综合测评成绩。


        “‘证霸’加‘学霸’,奖学金就稳拿了。”曾连续3年拿到一等奖学金的大学毕业生王砾乐这么说道。


        和孙梦涛一样,对于各类证书的含金量和行业认可度,王砾乐并不清楚。王砾乐坦言,从前为获得一些证书而付出的努力有些盲目。


     
    ■关注:就业市场关心匹配度


        与“揽证族”对待证书的狂热形成鲜明对比,用人单位显得冷静而理性。


        多位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均表示,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是多数用人单位筛选简历时的主要“门槛”。


        教育背景包括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工作经验包括工作技能、工作时间、培训经历等。“岗位需求”、“岗位与求职者的匹配度”则是他们反复强调的考量因素。


        对于“揽证族”们热衷的各类证书,一家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刘蕙说道:“证书并非越多越好,重要的是与岗位需求匹配。”她解释说,证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求职者的学习能力或工作态度,不过一般情况下,专业性证书的含金量并不是由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判断,而是会反馈给专业部门进行考量,“荣誉证书的加分一般很少”。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除律师、翻译、会计等有特殊技能需求的岗位,通常并不会对职业技能证书做出硬性要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即时就业能力和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所二本院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顾晓春老师认为,优秀人才不问出处,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而言,更应该尽早确立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重点地打造自身在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据中工网)




    相关链接:


    人社部已取消149项职业资格 占总数四分之一


     
        据人民日报报道   眼下毕业季,不少大学生求职因为缺少职业资格证而碰壁。简政放权,不能让莫名的职业资格给大学生就业“添堵”。一年多来,人社部共分三批取消了149项职业资格,占国务院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数的24%。


        “不是说职业资格本身有什么错。但在实施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准入类资格过多、各种职业资格相互重复的现象。”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说。


        不少求职者表示,许多职业资格没什么必要。地产经纪人、品牌管理师、高级快递员……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给人以“三百六十行,行行要考证”的感觉,成为就业创业的门槛,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


        但改革不等于“一消了之”,该有的职业资格还是要有,尤其是准入类职业资格。6月中旬,福建省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开始报名。


        执业药师,正是我国准入类职业资格中的一项,我国就业准入制度明确,从事特定行业的劳动者,如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等,必须持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能上岗。


        “准入类职业资格要严格把好关。”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一些涉及安全的职业如锅炉工等反倒可能新增准入。


        人社部透露,截至目前,职业资格已取消了三批,第四批的基础工作也已做好,涉及62项职业资格。预计到今年底,将完成第五批取消任务,届时整个取消的职业资格数量将超过职业资格总数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