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创的不是业,是情怀。”在北京亚运村小营路一座简陋的写字楼二楼,“一起作业网”的创始人肖盾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试图通过互联网,颠覆我国学生写作业的传统模式。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创业,以及青年群体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观念的转变和创业能力的提高,走上创新创业之路的青年人正逐年增加,他们“推倒”学院墙、融合校园内外,走向市场,迎接互联网,打破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限,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舞台。
创新创业掀起“青春风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创业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出现的词汇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旋即不胫而走,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表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过多次创业热潮,但与以往相比,本轮创业热潮更强调“创新”,中坚力量也转换成了“初出茅庐”的青年大学生。
这在著名社会学家、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看来,具有一定必然性。以“80后”“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家庭经济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在社会繁荣发展、思维多元的背景下,他们更追求个性化发展,许多人认为,“与其被动就业,不如自己闯出一片天空”。
近日公布的“2015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创业意愿较去年几乎翻番。在调查覆盖的近59000个样本中,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从去年的3.2%上升到6.3%,在选择创业的原因中,27.4%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20.8%的学生则表示创业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在北京中关村,青年早已成为创业主力军。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35岁及以下的创业者共6785人,占当年示范区创业者的五成,其中30岁以下的创业者占比达22.6%。
同时,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迅速改变着经济生态。当前,在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领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日益明显。“互联网+”的提出,更意味着互联网创新成果将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
成长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年代的青年群体,对互联网有着与生俱来的了解,依托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创业,门槛低、约束少,一个点子就可能做成一个项目,这无疑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
国内最大餐饮O2O平台之一——“饿了么”的创办者、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张旭豪告诉记者,之所以开办“饿了么”,涉足“送外卖”,就是自己和同学在寝室里打完游戏,没地方叫外卖,突然间萌生了自己“干一个”的想法,团队成员一拍即合。去年5月,“饿了么”接受大众点评网800万美元投资,目前公司估值约5亿美元。
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推出的移动应用商场里,APP数量短短几年内就从几千个增长到十几万个,内容包括网络游戏、手机媒体、借助网络的生活服务应用等,这些大多是青年创业者的项目。
政府简政放权 政策好环境优
改革的加快推进,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为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便利的社会环境。
一方面,政府不断简政放权,加快职能转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说,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的增长非常快,今年一季度是日均一万个。专家表示,这个快速增长的数字中,青年创业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
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连续出台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措施,扶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创业孵化器,“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让人眼前一亮;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随后,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提升青年群体创新创业的意愿和技能,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地也纷纷搭建创业平台,围绕创业全过程,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支持服务,进一步点燃年轻人的创新创业激情。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认为,国家推出的新一轮扶持计划,是从战略高度推进青年群体创新创业,为年轻人搭建了新的创业服务平台,必将助推他们在新一波创业潮中追波逐浪,实现梦想。(据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