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4年全国平均工资主要数据:全部受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
数据显示,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56339元,同比名义增长9.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7.1%;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6390元/年,同比名义增长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表示,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调查数据如何得出?
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91万多家企业法人单位。
调查单位就业人员按工作岗位分为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5类。
调查数据显示,全部调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9969元,其中,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109760元,专业技术人员66074元,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7483元,商业、服务业人员40669元,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42914元。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工资最高,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2.20倍;商业、服务业人员平均工资最低,是全部就业人员平均水平的81%。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2.70。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岗位工资差距最大,岗位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之比为4.25;其次是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最高与最低之比为3.31;第三是国有单位,最高与最低之比是2.99。私营单位和集体单位岗位工资差距最小,最高与最低之比分别为2.30和2.38。
■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快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比上年分别提高4856元和3684元。
受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二者的年平均工资的名义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0.7和2.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快于非私营单位,两者绝对差距继续扩大,相对差距则略有缩小。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比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高19949元,差距比上年扩大1172元。2014年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非私营单位人员的6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破10万元
从全国分区域看,去年东北地区平均工资增速明显放缓。
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由高到低分别是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由高到低分别为中部、东部、西部、东北。东北地区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平均工资增速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分别比最高地区的增速低2.6和4.9个百分点。
而分行业看,去年行业间平均工资差距仍然突出。
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首次有两个行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突破10万元,分别是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08273元与100797元。2014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年平均工资分别相差79917元和24182元,而2013年则相差73833元和19415元。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工资差距最大
另外,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最高与最低岗位工资差距最大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最高的岗位工资是最低岗位的5.04倍。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最高的岗位工资是最低的3.96倍;第三位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最高的岗位工资是最低的3.81倍;岗位工资差距在3倍以上的还有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两个行业,其岗位工资差距分别为3.75倍、3.24倍。
其他行业最高和最低岗位工资差距都在3倍以下,差距最小的建筑业相差2.22倍。
■“平均”能否反映社会真实?
“平均工资”这个数据,可谓既敏感又不讨好,年年发布,年年遭到民众“质疑”。
有媒体评论指出,民众感受与官方数据的错位,隐含着社会焦虑。这种焦虑,一方面来自对没有共享发展成果的失落感;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意识:人家都涨工资了,我怎么还这么困窘逼仄?最后的结果,就是深深的被抛弃感。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表示,原来社会平均工资主要是以城镇职工作为统计对象,但是现在的职工主体已经成为农民工。“这样就造成很多人达不到社会平均工资,感觉自己被平均了。社会平均工资本身就是虚高,因为它跟很多东西挂钩。”
从纯理论的角度考虑,用“平均数”来表达居民财富水平的变化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
但是,如果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平均数”很有可能难以客观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水平。
这里的“平均”,更多的可能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标志,而非社会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收入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平均工资并不能反映差距的问题,中位数可能比平均工资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说。
■为何多数人工资水平低于平均工资?
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冯乃林解读2014年平均工资数据时表示,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当年全国有19个地区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4.1%;23个地区制定了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普遍在12.4%左右,这些政策措施也为工资水平继续增长奠定了基础。
冯乃林同时指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各类平均工资数据反映的是全国或某一类单位、某个行业的平均水平。由于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
以城镇非私营单位为例,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有10个行业,其就业人员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三分之一,而另外三分之二的就业人员所在的9个行业平均工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例如,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员占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45%,而两个行业的年平均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4970元和10535元。
目前开展的岗位工资统计只调查联网直报的规模以上企业,2014年涉及16个行业门类的91万多家单位,没有包括这些行业的规模以下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这三个行业的单位。具体到某一个单位,不同岗位间的工资差距很可能会更大。即使是相同岗位,其平均工资在不同地区、不同登记注册类型和不同行业间也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从每个人个人角度来看,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均会因所属单位的行业、地区、性质,及个人所在岗位的不同而感受不同。
■客观看待“全国平均工资”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后,不出意料地“收获”了一片拍砖,网络上工资“被平均”、“被增长”的感慨此起彼伏。年年公布平均工资,年年被民众声称“被平均”、“被增长”,个中原因需要剖析。
首先,很多人不明白平均工资的意义。职工平均工资是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一是企业进行管理和决策、劳动者维护个人权益必不可少的数据;二是最低工资和工伤等赔偿制度的测算和法律依据;三是有了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相关部门每年对低收入人群的“托底”、对高收入人群缴纳社保的“限高”才有依据。因此,职工平均工资并不是数字游戏,更不是所谓的糊弄民众、误导国家决策,相反恰恰是为了国家决策的及时科学。
其次,很多人不明白职工平均工资的准确含义,而是简单理解为年收入。事实上,国家统计公布的职工平均工资,是指各个单位全年的职工工资总额相加,除以全部职工年平均人数的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工资总额”,不仅包括基础工资、奖金、各项津贴和补贴,还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其他工资。此外,单位为职工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和为职工建立的养老、公积金、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的基金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减部分,也包括在工资总额统计中。但公众理解的偏差,无形中进一步拉大和加剧了人们对平均工资“不接地气”,以及自己“被平均”、“被增长”工资的印象。
第三,网友们吐槽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国家统计局的工资统计和情况发布,仅仅只是一个大数据的平均工资,缺少了重要的工资中位数情况发布,这让大多数人无法掌握自己在具体行业、地区和国人收入中的坐标位置,无法确知自己的收入在13亿多国人中到底处于哪个区段。一边是平均工资与个体实际收入差距巨大,一边是自我收入定位的不明确,在焦虑、失衡等心理因素的支配下,集体吐槽平均工资也就在所难免。
要想让国人对全国平均工资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对全国平均工资发布的意义、包含的内容进行充分宣传必不可少。同时,适时改进、完善统计方式,及时同步发布中位数等工资水平,也能让国人心里明明白白。另外,国家也应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进一步缩小地区、行业、岗位等的差距,让全体国人都能平等享有国家经济发展的红利,去除事实上的工资“被平均”、“被增长”的不利影响。(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