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落实主体责任须用好“空降兵”

    2015-1-2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余祖欣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登文章《改革就是要改体制动机制》,文章指出,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关键在抓住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要层层落实主体责任,去年先是抓到中央和国家机关、省一级,今年要抓到地市一级。(中国新闻网 2015年1月19日) 众所周知,纪律检查制度作为我党实现党内监督目标的依据和保证,一直发挥着其优越的作用,通过有效的纪检监督,我党的执政水平及自净能力不断提高。如今,面临新的反腐形势,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也就成为了必然。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即表示:“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加强制度创新,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如此看来,纪检体制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诚然,自中央近年大力加强纪检工作以来,“空中巡逻”成了好方法,览大局、观盲点,打了不少“山老虎”。可如今“一套功夫打天下”已成强弩之末,一些“角落”进不去,一些“暗处”看不明,要改革出成效,就得牵住“牛鼻子”走,层层落实,层层负责,把“空降兵”投下去,拉紧一级与一级之间的“机制纽带”。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牛鼻子”牵得牢不牢,干部工作是关键。就在近日,媒体公布原中纪委常委、秘书长崔少鹏任吉林省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这是今年第二个从中纪委常委任上“空降”的地方纪委书记,也是十八大后的第四人。中纪委“空降兵”一个接一个直落地方,可谓扎扎实实地给地方反腐“添了把火”,也奏鸣了新时期主体责任落实的“先发一响”,不仅仅是中央纪检干部“空降”省级,省级的要逐步“空降”市级,市级的“空降”县级,县级的“空降”乡镇级,“一级抓一级,把压力传导下去”,把“空降兵”层层用起来。 用好“空降兵”,重在选拔培养。加个“哨所”、留双“眼睛”,看得到、听得清、摸得实。“空降兵”的作用不言而喻,纵观当前四位中央“空降兵”,无一不是在纪检系统长期工作,有着丰富的“打虎除虫”经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收获反腐实效,就要先予以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干部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层层扩散不能太快。选拔培养是关键,没有知识能力不行,“空投”一方只会走老路,抓不出纪检成效;没有经验积累也不行,地方形势复杂,工作环境多变,特别是省一级往下,几乎都是“一重山水一重天”,空降“虎口”也就缺了“硬气”。落实主体责任,在干部培养上还得多下功夫,特别是今年需抓到的地市一级,若省上“无人可用”,就等于自缚手脚,地市监管则又回到中央“隔跨一步”的境地,纪检机制改革便也将停滞不前。 用好“空降兵”,激发反腐实效。抓体制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出实效,“空降兵”是一种方法,也应是取得成效的保障措施。一级的纪检干部“下去了”,就应当当好领头羊,为任一方,清扫一域,把上级工作执行下去、把上级要求贯彻下去、把上级需要传达下去。好的“空降兵”,必然是能够不卑不亢,张弛有度,既能理清地方关系,找准工作重心,也能保质保量向上级“交差”。其实,不论是派驻还是巡视,成效就是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也不能自己“掉下去”,如果“空降”缺了实效,贪腐问题不减反增,“纸面上”的好东西就落不到“台面上”。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向下级投“空降兵”不是小事,还需找好精英、寻出落点、集中任务、“落地”扎实,当好纪检体制改革“中间人”。 用好“空降兵”,谨防落地生根。“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纪检干部出了问题,其害更深、影响更大。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反腐工作中,出现了纪检干部“通风报信”、个人腐败等“灯下黑”顽疾。而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了区域化腐败,上级“照顾周到”、下级“胡作非为”,如类似“圈子”不破,“空降”纪检干部就成了花拳绣腿,绵柔无力,反增其害;还有一些干部“空降”到地方,认为有了实权便可乐享“鸡头”之欢,不予实治、不思职责,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大问题”。“空降兵”培养教育环节要抓好,监督考察环节也不能落下,要给其“照好路”、“点好灯”,谨防落地生根,把个人职责扛在肩头、记在心里,入“淤泥”不染,除“淤泥”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