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工作不能仅满足于人员到位

    2014-12-2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崔楠楠 为改善农村医疗状况,推出“一村一医”模式,为建设平安和谐新农村,探索出“一村一警”活动,为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有了“一村一大学生村官”的长远规划,现如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一些地方纷纷试点“一村一律师”,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诚然,工作开展,需要人才支撑,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保障,但“一村一*”的模式不能总是简单复制,更不能复制了事。人员配备,能否保证在岗,人员到位,能否取得成效?摊子铺开了只是起点,下一步更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实现人才与农村实际的对接,顺畅其与村两委班子的通力协作,确保人才能够人尽其才。 人员覆盖,本是为农村充实专业力量,但有些地方对于村官、村医等只闻其名、未见其人,“一村一*”就只能停留在看起来很美的阶段,村民的生活照旧,原有的问题照旧,架子搭好了却也只是空架子,制度建好了却也只是空壳子,缺乏强有力的落实,人员覆盖再全面也只能沦为空谈。 其实,制度的推行都要经过民主讨论、慎重试点、反复论证,如此诞生的制度往往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然而现实中却存在试点时天衣无缝、普推时千疮百孔的现象。人才工作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一村一*”模式可谓是对症下药,对农村的跨越式发展能够产生强大的助推力,对于村医、村官、村警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施展拳脚之机。然而,村医驻村前,赤脚医生也是“大有可为”;村官上岗前,村干部主持村内事务也是“有条不紊”,现如今专业人士来了,有的是集体撂挑子,来个下马威,有的是合伙出难题,将人晾在一边,人才和农村的契合度大为降低。 突破人才瓶颈,“人员覆盖”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党委政府要发挥好润滑剂的作用,帮助人才解决好工作、生活上的难题,确保其在村留得住、干得好,尽快融入农村大局,走出“跑单帮”的尴尬处境。此外,也要加强对农村现有人才的开发,多一些“就地取材”,少一些“外来和尚”的引进,确保人才推出来就能用得上,一上手就能出成绩,确保“一村一*”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强大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