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散软拖”病症,须开良方施治

    2014-11-1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坚持治理“懒散软拖”,对“懒官员”说不,向“为官不为”亮红牌,使勤政爱民之风日盛。(人民日报) 政府公职人员办公慵懒,上班涣散,遇事不敢直接面对,群众办事难,基层的声音传达不上去、中央的政策落实不下来,如此慵懒软拖的行政作风暴露的是党员干部贪图享乐、滥用官权的腐败。 党员干部慵懒散软,是病。党中央虽然颁布不少法令法规,可谓加足药量来整治这一怪病,可落实效果却不尽如意。如何呈现更多的“甘棠文化”,不在药量多少;如何把方子用好,才是腐败能否有效根治的关键。笔者认为,唯有以正确用人导向为“药引”,配以法治熬到火候,才能保药到病除。 以正确用人导向为引。作风建设以人为本,人是权力的直接操作者,权力来自群众,群众只有把权力交给信任的人心里才会踏实。各机关单位要放下身子,融入群众,听听百姓对官员的评价,让百姓的口碑来“精挑细选”,剔除官员中掺杂的的残渣,堵死“熬官”“混官”“跑官”的口子,拓宽优秀人才的路子,坚持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抓出百姓公认的好干部,让百姓把有功无功作为称量的杆秤,确保不“缺斤短两”。 辅以法治作为配方。腐败的病原体容易滋生,易于传播,一旦感染很难治愈,很多为官廉政者饱受侵扰。要想选好的人发挥药效,还需辅以法治行政,健全岗位问责制。对顶风违纪者严厉处罚,将作风效力与执行力建设情况与单位评奖评优挂钩,以此为党员干部廉政作风建设提供保驾护航。廉正者有了不与之同流合污的说辞,腐败者不胆敢猖獗造肆,能够保证正气上升,邪气无存。 要想根治腐败病菌,最重要的还需将药熬制到火候。三门峡能有此成就,贵在长期的坚持。药要想有疗效,在任何环节都不能偷懒。政府狠抓腐败治理,并不只是一时兴起,基层单位响应中央决策不能只是走走形式。领导干部要常去基层走走,抓抓基层干部的日常管理,向各级干部表明根治慵懒涣散的坚定态度,腐败者才能真正有所忌惮,才能形成上下清廉友好的行政氛围,更好的发挥治腐药效。 领导官员庸政懒政思想根深蒂固,要想转变为官思维,净化行政作风,就要严格把握“防腐药”从配制到熬制的各个关卡,任何环节都不能投机取巧,才可使药效发挥到位,方可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