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网络谣言,政府部门不能太“娇羞”

    2014-10-1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李蔚春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杭州永康火车站发生暴恐事件”,引发关注。昨天,杭州铁路公安处永康车站公安派出所官微发布消息称,此次“暴恐”事件实为反恐演练。(据10月15日 人民网) 网络谣言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2008年“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到2010年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再到“皮革奶粉”、“抢盐风波”,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其影响和危害也越来越大,如果任其横行,将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危害社会诚信。 “永康暴恐”谣言最开始是不明真相的过路群众以微信、微博的形式传开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发不可收拾。值得注意的是,在演练前,当地并没有相关部门发布预告通知,而自10月11日谣言开始传播至杭州铁路公安处发布真相微博,被媒体转载已经过了四天之久。 官方的快速反应是应对网络谣言的“生命线”。2012年6月11日,武汉市出现了能见度低于一千米的雾霾天气,网络上随即出现了青山区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的传言,但仅数小时后,湖北省门户网站荆楚网就发布了辟谣信息,并借助各大网络平台广泛转发,随后又请来气象专家对事件进行进一步的澄清和科学的解释,成功的平息了一场山雨欲来的谣言风暴。 可以说,政府部门和广大网民在信息接收上的严重不对称是此类社会谣言风生水起的罪魁祸首。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网络时代,某些地方的信息发布和监管部门似乎总是后知后觉、慢人一拍,在汹涌的网络舆情面前常常羞于发声,大有“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等到火烧眉毛了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几句只言片语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事实是最好的“网络空气清新剂”。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政府部门的应对态度不能是“大姑娘出嫁——又羞又怕”,而应该果敢刚绝,主动出击,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对一些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不仅要主动说,还要尽快说、如实说,不能用语焉不详、模棱两可的话语搪塞敷衍。一旦发现谣言苗头,要临机处置,理直气壮地回应公众质疑,用真相挤压谣言的寄生空间,不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苍蝇留下有缝之蛋,让谣言“见光死”。 要对网络谣言釜底抽薪,网民自身的使力也必不可少。“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许多谣言虽然表面上危言耸听,但只要稍加思考、认真分辨、多方求证,其哗众取宠、包藏祸心的本质并不难拆穿,关键是当我们轻敲键盘,点击鼠标的时候,心中要有足够的话语担当和社会责任,认清网络谣言的“社会毒品”真面目,自觉不信谣、不传谣,就一定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