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常情?
当年刘邦入咸阳,跟父老乡亲“约法三章”。虽然这些法令让项羽的谋士范增等人感到意外,但细究其内容,不过是“常情”——“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这是什么?这就是千百年来老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常识、常情、常理。反观现在,我们看到,贪腐官员落马,受到应有的惩罚;官员受到约束,按照自己的收入和身份享受相应的待遇,公与私之间的界线划得更清楚;官商之间消灭原有的灰色地带,这本身就是政治应有的题中之义,本身就是最大的常情常理。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履新之后的第一次讲话就可以发现,讲话没有“高大上”的辞藻,通篇都是朴素的常情、常识、常理。让年轻人有工作、买得起房,让孩子上得起学,上老人看得起病,说的都是千百年来中国“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朴素民本思想。
以这种常情的思维去理解习近平的改革、反腐、外交等领域的思路,会发现这种“新常态”并不难理解,而且会抱有一种理所应当的期待。
比如,即将到来的四中全会,主题是依法治国。之前习也多次强调,要有法治思维,任何事情都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这是什么?这就是一个现代国家所必须具备的“法治”框架,是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基本常情。
再比如,反四风改变的以往扭曲畸形的、寄生于公款消费的不健康消费结构,以及在反腐中被重点打击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不过是使经济秩序回复正常和理性——让政府和市场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经济里最大的常情。
而一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被外界总结出的“调结构”、“增长换档”、“多挑战”等“经济新常态”的概括,事实上也是基于常情的一种变化:自2012年以来,中国劳动力绝对人口下降的态势下,一味寄托“人口红利”、以及依靠高刺激的增长,已经必然地不可持续。在这种情况下,依靠结构转变、内部创新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就成为最可能、也最可行的方式。
包括在文化上、在外交上,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大国,一个有志于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大国,按照常情,必然不可能再一味地唯西方马首是瞻,而必然转向内部,从传统、从自身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话语体系和发展道路。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理解习近平“新常态”里的不拘常例、不违常情,重要的不仅是学习,更需分辨是非、认清大势,并且勉力笃行。(韩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