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屡遭“暗算”,谁之过?

    2014-8-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夏季伟 在安徽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在该县高速公路入口通往县城的连接线上,建设了长达8公里的景观大道。道路中间和两侧共有3排路灯,每盏路灯间距30米。路灯采取唐代宫灯样式,每盏路灯又附设十多个球形灯泡,近千盏路灯看上去富丽堂皇、气派十足。(人民网,8月3日) 众所周知,民生工程是利国利民的一件好事,其主要受益对象是广大民众,任何一个民生工程的修建,都将给群众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好处,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然而,正是因为民生工程有着这样华丽的“外衣”,所以一些官员在这方面挖空心思,想尽办法,频频打着民生工程的“大旗”,大搞“伤心工程”,让地方财政难堪,被当地百姓诟病。那么,民生工程屡遭“暗算”,到底是谁之过呢? 当地的官员难逃其咎。一些官员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不管本地的财力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条件,不管民生工程建起后,能否给群众真正带来实惠或者能带来多大的实惠,事前不经过周密考虑就“拍脑袋”决定,“拍胸脯”保证,结果钱花了,事办了,群众却怨声载道,民生工程变“民怨工程”。如东北某城市斥巨资建城市地标的“生命之环”,华东某城市建的“时来运转”大圆环,以及“本案”中贫困县建8公里长的景观大道,在民众的质疑声中,我们得到了求证。 对官员的提拔考核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简单的以GDP论英雄和政绩多少来衡量一个官员是否有能力、是否该提拔,导致很多官员大兴土木,大搞工程,在中央三令五申禁止修建楼堂馆所的情况下,修建民生工程显然成为他们最好的借口。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政绩,另一方面,某些官员在斥巨资的工程中还可以搞些权钱交易,可谓是名利双收,实现双赢。可以说对官员的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生工程变“伤心工程”的催化剂。 监管上的漏洞和惩罚上的乏力,也让民生工程屡遭“暗算”。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拍拍脑袋就能决定一个重大项目能否修建,这充分暴露了权力过于集中,亦说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管上存在着漏洞。各个职能部门和业务主管,对于一些民生工程是否可行,是否合理,自然心知肚明。但当“一把手”决定了过后,不愿、不敢站出来说“不”,显然是被潜规则所累,更暴露出监管上的硬伤。而当民生工程变成“民怨工程”时,某些领导可以“拍屁股”走人,或者“一哭了之”等等,因有民生工程的“大旗”保佑,不会被过多地追究相关责任,这种惩罚上的乏力,放纵了民生工程屡遭“暗算”的行为,助长了歪风邪气。 其实,GDP和政绩固然重要,但不是衡量官员当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在群众的眼中,只要你把他们放在心上,他们自然也会把你放在心上。如何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不是通过简单地喊喊口号、拍拍胸脯就能实现得了的,如何不让民生工程屡遭“暗算”,还当引起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