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路上·习近平“治国理政观”系列之六
习近平的经济观:勇于改革、稳中有为、关注民生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观”系列特稿:
之五:习近平的国际合作观:以“中国智慧”构建国际合作新格局
之四:习近平的历史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之三:习近平的党员观:总书记教你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
之二:习近平的教育观:公平、立德、改革,方能人生出彩
之一:习近平的人才观: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提高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他的经济战略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实际,是多年积累形成的,并一以贯之不断发展。丰富的工作经历,使他对经济数据的意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规律以及发展方式转型有充分的了解,对中国经济也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的经济观,我们将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坚定信心: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主席在湖南考察。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科学分析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既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又要看到具备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既要坚定必胜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对错综复杂、快速变化的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既要充分肯定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
——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2012年12月9日)
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3年6月30日)
我要强调的是,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第一,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第二,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第三,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第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7日)
我们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多人口,仍然要牢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防止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一味以生产总值排名比高低、论英雄。
——习近平在湖南考察(2013年11月3日至5日)
【解读】
《习近平阐述“四大信心”,排除中国经济失速风险》
“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经济增长及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在预期目标之内,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没有什么意外发生。”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发出中国经济最强音。中国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在即,这一讲话实际上再次否定了中国经济出现“失速”或“硬着陆”的观点,表明中国决策层大局在握,为世界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纠正GDP崇拜 从根上防控债务风险》
实现不带“后遗症”的发展速度,离不开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组部日前印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今后不能只把GDP和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正是对GDP崇拜的有效纠正,有效抑制地方政府的盲目举债冲动,从根上防控债务风险。
【深化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2014年7月8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 (央视视频图)
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过细,宏观经济调节还不完善,市场监管问题较多,社会管理亟待加强,公共服务比较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进一步改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不仅是提高政府效能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更好适应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作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要求。
——《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
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9月30日)
准确定位和把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正确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2014年5月26日)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也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结合起来了。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立足国情,根据条件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推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2014年7月8日)
【解读】
《扭住解决经济矛盾和问题的“牛鼻子”:学会正确运用“两只手”》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科学理解、准确把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学会正确运用“两只手”,就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战略制高点,扭住了解决当前诸多经济矛盾和问题的“牛鼻子”,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领域的各项改革也就有了明确的推进方向和着力点。
《胡鞍钢:“两只手”优于“一只手”》
我们应当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两只手要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两只手都要硬,两只手都要活。“两只手都要硬”,是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加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都要活”,是活而不乱,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有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避免或减少各自的劣势,也有相互制衡、相互对冲、相互抵消的作用。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所印证的卓有成效的中国经济治理经验,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关注民生:保障和改善没有“终点站”】
2014年4月27日至30日,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2013年4月8日至10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要正确判断形势,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今年工作的各项部署,增强信心,综合施策,扎实工作,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习近平在天津考察(2013年5月13日至15日)
要坚定不移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争取人心来推动经济发展。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特别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大力推进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习近平在新疆考察(2014年4月27日至30日)
【解读】
《人民论坛: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一番话,引起了广泛共鸣。不少人感慨,这是懂得中国社会的肺腑之言。翻看历史,只有把握了农村,理解了农民,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处在社会转型的历史节点上,用建成全面小康、实现中国梦的视野来看农村、看老乡,犹需看到问题,看到出路。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就像广大农民用汗水浇灌了田间的果实,农民工用肩膀撑起了城市建设的骨架,奔小康的路上,固然离不开改革的推力、城市的助力等,但关键还靠亿万农民勤劳苦干,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闯出一片新天地。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小康梦就会在不懈努力中照耀城乡大地。
《开启共同富裕的伟大航程》
中国梦是全体人民的梦,全体人民都过上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才是中国梦的本质要求,才是中国梦最动人的篇章。当然,行进的道路难免有暗礁和险滩,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信我们的理论、道路和制度选择。相信,只要我们聚精会神,凝心合力,沿着中国特色农民增收之路前行,我们就一定能排除“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困扰,进入“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崭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