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事逻辑”要不得

    2014-7-2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童年的稻草人 不出事,本是一种品德和操守,它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相辅相成,体现的是党员干部的“廉”。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不出事”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随着“老虎”和“苍蝇”的频繁落马,面对监督的“高压线”和“紧箍咒”,部分党员干部明显感觉底气不足,产生了“害怕、顾虑、郁闷的情绪和畏手畏脚、踟蹰不为的现象。“说不准何时轮到我”的思想重压,左右了党员干部的判断和行为取向,对不出事思维的理解产生严重扭曲。为了应付种种考查和不出事,某些党员干部在“不出事逻辑”的驱使下,干事的应付味越来越浓,形式主义大行其道。 当前所谓的“不出事逻辑”,成为一种“宁可不求有功、一定但求无过”的思维,其本质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分管地区和部门回避麻烦、推卸责任、明哲保身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如果一味追求“不出事逻辑”,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困难躲着走,在工作上没有迎难而上、敢于碰硬的勇气和决心,只求四平八稳的应付差事,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日子,久而久之,必然只注意对上级领导负责而对人民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甚至违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种中庸的为官之道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必须坚决杜绝。 “风清气正好扬帆”,当前的强力反腐、从严治吏,本是对干部队伍的一次净化和整顿,但是在强力反腐、从严治吏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在历史包袱、工资福利、晋升机制、制度环境的影响下没有认清肩上的责任,没有克服心态不稳的顽疾,迷失了前进方向,模糊了自身价值,动摇了政治信念,使得“不出事逻辑”在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中繁衍生息并且愈演愈烈。党员干部面对当前的高压态势,担心在自己的官位上坐不稳,出现了干事畏手畏脚,制定决策优柔寡断,出现问题推卸责任的心态,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恐惧症严重干扰了党员干部的干事动力。 杜绝“不出事逻辑”,关键还是对症下药。解决这个问题要破除现行的干部选拔机制痼疾。当前领导干部的选拔是由上级确定的,这必然造成领导干部对上级应付过多,而对人民群众负责较少,这就为“不出事逻辑”得以生存提供了制度土壤。所以,要真正建立一种党管干部与人民选择干部有机统一的干部选拔管理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参与领导干部的选拔和任用;让人民群众始终能够监督领导干部的权力活动,才能使领导干部的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从制度上杜绝“不出事逻辑”思维方式。 杜绝“不出事逻辑”,本质上就是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所谓“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党员干部政治定力不坚定,何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不随波逐流,不为各种假象所迷惑,不为各种阻力所动摇,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犹疑、不迷茫;同时也要勇于从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怕乱、怕出事的心理中解放出来,敢于担当、敢于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