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问政”岂能充斥“狗皮膏药”?

    2014-7-16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竹韵 “街边小餐饮,局长您敢吃吗?”“为啥10分钟等不来一路公叫车?”“‘黑的士’为啥越打击越猖獗?”……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成为许多电视、网络、微博“百姓问政”中“焦点”。然而,在许多“百姓问政”后,老百姓等到的并不是问题的快速解决,而是各种各样的敷衍和推脱,甚至套话连篇。(7月14日新华网) 狗皮膏药是旧时走江湖的人骗取钱财的伎俩,打着“包治百病”的旗号,实际上却无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百姓问政本该拉近与群众距离、树立干部形象和政府部门公信力,却被大肆掺水,“空头支票”“套话回应”越来越像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有损干部形象,丧失群众信任,危害政府公信力。相关部门要摆脱“狗皮膏药”的尴尬,避免沦为形式主义,还要从一个“实”字上下功夫。 摆脱“狗皮膏药”的尴尬,回应要切合实际,针对问题量身打造,不搞“标准回复”。患病原因不同,自然不可能有一副药包治百病,百姓问题多样化,又怎会有“标准回复”?群众期待问政平台能够带来问题的切实解决,而绝非空头支票。“言必信,行必果”,对于反映的问题,查清事实,依据情况给出答复,并作出处理时限和处理规划,让整改进行在阳光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的硬杠杠。 摆脱“狗皮膏药”的尴尬,要让处理结果行使“发言权”,有回应更要有“回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问政是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问题处理的结果,而不是看似豪言壮语却没有下文的空口许诺。“百姓问政”作为一种手段,不是表决心、比反应,而是找问题、查责任,从而深究根源,忧民之忧。正如专家所言,倘若对群众反映的难题拖延、推脱,甚至无视民众疾苦,实际上是对有诉求群众的“二次伤害”,如此不仅问题没解决,反而会疏远干群关系,丧失群众信任。 摆脱“狗皮膏药”的尴尬,要让百姓说了算,真正发挥监督和问责机制的效力。狗皮膏药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买者没有定价权和选择权,百姓问政陷尴尬,则是由于群众没有打分权。一方面,要落实广泛的群众监督机制,定期回访,把群众满意度真正作为检验干部、考核干部、评价干部的量化标准,推进后续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另一方面,谁承诺、谁落实,问责到人,定期要账,真正做到人人有监督、事事有责任、件件有落实,如此,才能让百姓问政避免“作秀”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