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没有“空档期”

    2014-5-1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多地纪检监察等部门明察暗访,严查公款消费、公车私用、出入高档娱乐消费场所等不正之风。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对反“四风”认识不深刻、执行不到位,出现违规现象。对涉事干部的依法处理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了个醒,反“四风”难在防止反弹,作风建设没有“空档期”,要绷紧思想的弦,织牢督查的网,不给作风问题以可乘之机,确保作风建设取得长效、实效。 思想上不“心存侥幸”。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如果对“四风”问题认识不深刻,觉得只要不犯大错误,偶尔给自己“放松下”不是什么大事,这样容易让作风建设大打折扣。殊不知,新鲜的鸡蛋正是因为有了丁点的缝隙,才会慢慢腐化变臭。改作风,不能心存侥幸,一次调研走走形式,就可能导致决策失察失误;一次服务推诿扯皮,群众就会产生不良印象;一次上班脱岗,也许会导致问题出现;一次公款消费,可能埋下奢靡腐败的隐患。时常自警、自省,堵住思想的漏洞,才能不给作风问题留空间。 执行中不“偷工减料”。八项规定实施以来,一系列规章条例、制度机制相继出台,直指作风问题要害,形成了改作风的高压态势,这就让个别宗旨意识淡漠、理想信念不牢的干部感觉“不舒服”。个别干部在作风建设中,执行规定搞变通、打折扣,对问题整改不能贯彻到底,上班时间遵章守纪,下班时间放松警惕;工作日里守土有责,节假日间淡忘规定;上级查得紧点就老实本分,上级管得松些就降低要求,整改的决心不够、力度不够。转作风应该实打实,每一步都走稳、走实,作风建设才有保障。 处理时不“留有情面”。没有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没有处罚的制度容易流于形式。有效的监督,合理的处罚能让铁律生威,提高制度执行力。作风建设没有“空档期”,违规处罚没有特殊情况,只要是违纪犯规,无论什么职位,不管什么情形,都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要真正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对违规行为一视同仁,看似不留情面,实则是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负责。执行规定不能有变通的空间、缓冲的余地,整改落实要一抓到底,作风建设才能抓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