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的政府角色定位在何处?

    2014-5-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问灿 第19个世界读书日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各地为迎接读书日组织的系列活动也接近尾声,但是构筑“全民阅读”时代的征程却远没有终点。当前,我们对于书籍的“冷落”,对于知识的“欠账”,对于文化的“迷茫”,亟待正视与反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台阶。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不可撼动。因为读书学习就意味着拥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个人修养,拥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学识才能,拥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际交往。这种崇尚知识、重视读书、珍惜书籍的良好习惯曾是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值得推崇的美德,但如今,却在时代大潮的风吹浪打下,在物质生活的爆炸充斥下,在社会变革的整合重构下,变得弱化,甚至被淡忘。而作为书籍专属领地的实体书店,作为书籍群英荟萃的图书馆,也逐渐变得门可罗雀,甚至举步维艰,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至此,读书学习似乎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地位,成为人们众多休闲消遣娱乐活动的备选项之一。这是书籍的悲哀,亦是人类的悲哀。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在某地、某省乃至全国存在的一种共性。这种趋势令人担忧,必须引起警惕。对此,就需要一种强有力的声音,一种“全民阅读”的召唤,来叫醒人们沉睡的眼睛,来唤醒人们僵化的思维,来提醒人们冷落书籍、疏于阅读将导致的知识贫瘠和道德滑坡。 毫无疑问,这种声音和召唤已经不能够单单停留于依靠人们自觉、自愿、自主的个体行动,而是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牵头抓总,不遗余力地推动力和持之以恒地引导力。对此,就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主管科技、文化、教育的宣传部门,要找准角色定位,为尽快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制定更加明朗的规划,提出更加清晰的要求,从而早日实现“书香四溢、书香满园”的美好图景。 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全民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而为实现“全民阅读”局面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的“硬环境”和宽松平稳的“软环境”,让人们能够把读书学习当作一种人生享受,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其次,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引导公共阅读场所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关心支持正规国有书店、大型图书市场等有序发展,另一方面从精神上、政策上、经济上支持民营书店、小型书吧、书友会等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扫除政策倾向障碍和行业保护壁垒,倡导公平竞争、错位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再次,各级政府部门要注重发挥导向作用,刺激书籍向精品化、精准化发展。从书籍策划、选题、组稿等源头把关,注重目标受众的定位和分层,增强书籍内容的可读性和易读性,从而实现书籍营销与受众口味相吻合、相对接,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书籍来满足人们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 唐朝诗人颜真卿的《劝学》一诗,脍炙人口,催人奋进。“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而今,读书依然是世人不可荒废的必修课。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能够拓展每一个人的人生宽度和人生深度,而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则能够增强整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动构筑“全民阅读”时代的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握好“全民阅读”时代要扮演的角色,自我定位、自我监督,腾出更多的精力,将目光聚焦到文化GDP的提升上,聚焦到广大群众对文化环境的需求上,充分发挥文化发展“指挥棒”的作用,引领全社会掀起一场全民阅读的“文化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