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开“闪电式”调研才能取到“真经”

    2014-3-2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来源:范文涛 一些领导干部下乡调研“取经”,本想了解问题、为民办事,但由于心浮气躁、目标不明、方向不对,一味追求大、全、广的调研,于是出现了“闪电式”、“火箭型”的调研,每到一处,新媳妇样的露个面就不见了踪影。日行千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地方转了不少,油耗去了大半,民间疾苦依然“遍地开花”,民生怨气“一浪高过一浪”,最终与老百姓之间铸起一道厚厚的“心墙”。 笔者认为,调研不在于次数多少,范围宽窄,关键是能否真的了解问题,掌握实情,为困难缠身的百姓“解围”,给他们带去一场渴望已久的“及时雨”。为此需在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大做“文章”。 调研要带着问题明方向。只有明确问题导向,带着满满的问题去下乡,才能在调研中做到有的放矢,水到渠成。不跑多余路,不说多余话,不办无聊事。因此,调研之前一定要理清思路,找准方向,做好充分准备,在头脑中形成为什么调研,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标准的“链条”。 调研要身心同入找病根。调研过程中要放慢脚步、睁大眼睛、打开耳朵、沉下心思,舍得“浪费”时间和老百姓“手拉手、齐步走”,到田间地头接接地气,“面对面、心贴心”地听听民声,要善说“白话”少打“官腔”,多做“听众”,少当“演员”,当好百姓的“出气筒”;敞开耳朵,耐心倾听“冷言冷语”,睁大眼睛盯住“漂亮”之处,查找背后的“玄机”,做到身心同入,才能摸清问题的症结,找到真正的病根。 调研要对症下药治顽疾。找到了病根就得医治,因此,调研回去以后,就要对症下药,采取断然措施,下良药、下猛药,做到药到病除,根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顽疾”,避免调研时“打响雷”,回去后却迟迟“不下雨”。 唯有如此,领导干部下乡调研才能赢得百姓欢呼,不枉费心机,找到拆除干部与群众“心墙”的良方,取到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