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蔚然成风还须“上行下效”

    2014-3-10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张冉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把勤劳节俭教育作为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使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人民网) “成由俭,败于奢”。勤劳节俭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虽然,在今天看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是浪费却随之而来。据有关材料反映,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在浪费的背后,不仅仅损失的是我们的物质,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 在许多人看来,奢侈就是一种“时尚”,享受就是一种潮流,从而盲目攀富比阔,肆意挥霍浪费。特别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挥霍公款,既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又助长了社会的不良风气。好在我们看到,2013年,中央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随后中办、国办又出台《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给奢侈浪费划定了制度“红线”。 2014年初,从人民网的调查中了解到,自八项规定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在公务接待中的餐饮经费下降60%,餐厨垃圾普遍下降30%以上,食堂水电气消耗下降4%。然而,在这些可喜的数据背后,我们仍有一些担心,在如此大力度的整治之下,浪费奢靡之风得到很好的遏制,但其顽固性、“抗药性”是否存在,这个不可忽视。在党员干部中,还是有个别同志出入各大私人会所,将规定和禁令的落实大打折扣。因此,在制度落实的同时,还需要继续将监督到位,让节俭真正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个人一点一滴的浪费看似无关紧要,但是十三亿人加起来就是个大数目。因此,党员干部应该不仅将勤俭节约当做是一种口号,更应该要当做是一项工程。牢固树立“浪费也是腐败”的节约意识,克服“铺张浪费”的不良心态。在日常的公务活动中坚决杜绝“破窗效应”,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让节俭成为党员干部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从落实好中央每一条规定做起,而且以此为契机促进风气好转,以持之以恒的决心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让勤俭节约在社会上蔚然成风,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只要人人崇尚节俭美德,自觉参与节俭行动,把节俭作为人生价值去追求、作为生活美德去培育、作为良好习惯去养成,遏制浪费才能逐步形成常态,节俭光荣、奢靡可耻的社会风尚才会呈现于我们眼前。俭,是一种精神,在新的形势下,各级领导干部也应当强化节俭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老百姓作表率,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