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声“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有何深意?

    2014-3-5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流年蝶梦 2014年3月3日下午3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始终坚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辫子的“三不”方针,提倡热烈而不对立的讨论,开展真诚而不敷衍的交流,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努力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氛围。(人民网—人民日报 3月3日) 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团结和民主是其性质的集中体现,其中团结是方向、是目的,必须始终着眼团结,不断增进团结,努力扩大团结。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委员提出批评和建议,促进各方面意见的讨论交流,从而不断增进共识,加强团结。这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需要,是群众路线在政协工作中的生动体现,是人民政协活力迸发的象征。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关于搭建民主协商平台的描述,无疑正是对团结和民主的升华和深化。 首先,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表明了我们党开明的态度。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大搞“一言堂”,否则,就会让人盲目自大,让组织分崩离析,让国家走上独裁专制的道路。一个敢于接受批评的党才是科学的党,民主的党,有活力的党。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就是这种坚持科学民主的开明开放态度的直接体现。 其次,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能及时发现前进中的问题。不可否认,处于改革深水区和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当前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明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隐藏的浅,一目了然,有些隐藏的深,难以发现,但却很有可能会影响和阻碍我国的改革进程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党和国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也可以促进政策的调整和修正,有利于中国这艘大船在改革浪潮中趟激流,过险滩。 最后,鼓励尖锐而不极端的批评能保障公民的参政议政权。参政议政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同时基于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这个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目标,听取不同的声音可以使我们党站在更高的层次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意见建议,从而营造民主团结和谐的政治舆论氛围,体现最大限度上的民主与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