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人才测评“走进”商学院

    2012-1-10
    来源: 解放牛网 在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效选拔优秀的人才成为许多企业关注的重点。由于帮助用人单位筛选、甄别人才效果得到印证,曾经沉寂一时的人才测评如今又开始受到各大企业的热捧。与此同时,一些求职者为了更好地定位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用借助人才测评更好地了解自己。 高校选拔优秀学员也用人才测评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一些商学院在选拔学生的时候也会用一些测评软件,有的是想借助测评软件评价人才的发展潜力,也有的是想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前后变化。如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他们在学员入学的时候会为他们作测评,最开始使用的是一个领导力的素质测评,一套美国公司开发的系统,这套测评可以测试出大家的特质类型,适合从事哪些工作岗位,与同学之间的匹配程度等。 学员在毕业的时候还会用这个系统再被测一次,主要想通过这个测试鉴别一下学生在两年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是否在适合的工作、行业中有所转变,比如现在的他们是适合创业还是做经理人等,都会在这样的测评扫描中获得答案。 此外,一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也会借助一些测评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个人特长以及适合从事的职业等,如同济大学就率先作为全市的试点院校首次在就业指导中引进了人才测评系统。该测评不同于普通的心理测评,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各项素质,包括综合知识、专业知识、智商、能力、个性特征、职业能力倾向、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及经营管理能力等,然后再对这些情况进行综合后给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基本素质、性格特征及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国企测评量占据半壁江山 诺姆四达总裁苏永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几年前,有些企业还十分排斥人才测评,认为这不过是测试游戏,并不能在人才的选拔上发挥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发展,加上人才测评在使用中积累的良好口碑,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接受人才测评。目前,神华集团、国华电力、奔驰、吉利汽车等多家企业在选拔录用人才时都开始使用人才测评工具。 现在,无论是国企、民企,还是外企,亦或是公务员的录用选拔,人才测评的使用并不少见。苏永华告诉记者,仅在诺姆四达,国有企业的测评量就占了半壁江山,外企则占到25%,而民营企业和政府机构总和也占到了25%。 据了解,人才测评业的崛起,也让行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少人力资源方面的公司纷纷加强人才测评的业务拓展,如原本专攻劳务派遣、劳动政策咨询等业务的佑肯公司常务副总鲁大举就透露,他们从去年10月份也开始试水领导力人才测评,如今半年不到,业务量已经占到公司总业务的10%,发展速度相当喜人。他形象地比喻人才测评为人才体检,能够透视人才的优势与欠缺,从而帮助企业选拔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他感到,相比领导钦点干部,人才测评显得更加科学,用人失误的风险也大大降低,因为它不单像脑部CT似的局部诊断,而是对人才进行360度的全身扫描,比较而言可以充分了解到人才的整体管理水平。 部分人尚对人才测评存在争议 据悉,人才测评主要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被测者的知识水平、能力及其倾向、工作技能、个性特征和发展潜力,实施测量和评鉴。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成人进行测评,发现其中成就是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两组之间,最明显的差异是他们在心理素质上的差异。成就最大组,主要在进取心、意志力、兴趣和坚持性方面,明显高于成就最小组。 而一直以来,有反对者的声音认为,测评方案的设计及测评活动的实施都凭借施测人的个人经验进行,不同的施测人对被测人以及测评结果的分析理解都难免带有个人色彩。何况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尽管如此,不少企业还是愿意试水吃螃蟹,而实际的使用效果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专家预测,在以人才为核心竞争力的当下,未来企业对人才测评的服务需求将越来越明显。但业内人士同时呼吁,人才测评虽走出了艰难可喜的第一步,但其仍需在实践中钻研创新,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户制订出个性化的配套方案,这也要求测评人员必须深入企业并严谨分析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各个岗位的人才需求特性,确保人才测评的准确性与实用性,从而避免企业在选才、育才、用才、留才的过程中多走弯路。 企业最好通过第三方测评人才 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企业在挑选人才时,人才测评最好还是由第三方专业测评公司来实施。 首先,专业测评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能够保持中立的身份,与所有的人都没有利益和感情上的关系,从角色身份上能够做到客观公平。 其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一个企业或同一个行业的成员,大家长期在一个圈子里,形成了相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定势,很难摆脱惯性力的影响。这样,会形成很多盲点,原来看不到的地方容易看不到。 第三,专业人才测评机构有专业化的工具、海量的测评数据库和严密的流程来保证测评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测评专家长期从事测评工作,与无数的高管交流,积累了丰富的观察和判断经验,这是企业内部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