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拼多多“95后”员工凌晨加班回家途中猝死的消息备受关注,虽然是否与加班过劳有关尚有待证实,但此事再度引发网民对“996”(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且不支付加班费)工作模式的讨论。
996等同于奋斗?
此前,某互联网打车平台发布过一份报告,统计了各大知名互联网公司员工的平均下班时间,其中最晚的一家是23:16,排在前八名的平均下班时间均在晚上九点以后。对此,程序员大麦一点也不意外:“要么项目时间紧张要赶工,要么临下班时发现大bug(漏洞),要么需要避开用户活跃时段在凌晨进行上线,要么趁晚上大家相对不忙时安排会议或案例学习……总之,有100种理由能拖住程序员下班的脚步。”
很多企业将996形容为“奋斗文化”,有的公司还称其为“员工身居要职的象征”“企业蒸蒸日上的表现”。一些公司虽然不会明说,但早已是事实上的“996工作制”。如果无法接受只有辞职一条路———正好公司也顺便淘汰这类“没有激情”的员工。
而更大的问题是,辞职后很可能依然逃不出这个“996魔咒”。知名自媒体人“一棵青木”表示,“许多企业已经形成一种制度和氛围,大家都在996,也都是依据这个工作时长开出的薪水,如果不这么做,你对外报出的薪水就很低,优秀人才就不愿意来。”
“一些行业本来就享受高薪,多加班也理所应当。”“在本该奋斗的年纪为何要选择安逸?”支持996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眼前的‘无偿’,都是为了将来的‘有偿’”。
他们的说法不无道理,“一些员工确实缺乏主人翁和奉献精神,老板必定会更重视主动加班的员工。”他们告诫年轻人,“不要只看眼前收益,受到领导认可、未来升职加薪、学到真本事可以去更好的平台”,毕竟,很多大咖都是在上班时间之余继续工作,从而让自己比其他人更快进步。
大多数人反对996
事实上,从2016年提出至今,“996”工作模式一直饱受诟病。反对方表示,被迫“996”不是奋斗。奋斗应该是自愿的、高效的,是可以长期践行的实打实的努力;而被迫“996”是被动的、低效的,是不长久的利益竞争产物。不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是对奋斗精神的污染,是职场形式主义的变种。这种消耗或许会在短时间内带来小利益,但长期来看是对未来发展的透支,是不负责任的发展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制性加班透支的不仅是我们个人的时间和空间,还有我们未来30年的身体。都知道熬夜伤身体,所以“工作996,生病ICU”的说法也让人不免心有余悸。
事实上,员工真正反感的,是毫无意义的加班,在没有明确价值的事情上耗时间。加班没有等值回报,还会有利益损失,员工的强力反弹也在意料之中。
加班应有更完善制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但奋斗不只靠激情,也要讲效率,切不能演变成‘拿命换钱’”。1月4日,央视新闻发布评论称,“让员工少熬夜、不透支,用人单位严格规范劳动保障、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保护好奋斗者同样重要。”
上海市律协劳动法研究会主任陆敬波也指出:“996”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显然,“996”工作模式与相关法律相悖,也不利于劳动者身心健康。
然而,“超时加班”现象要得到真正有效的遏制,除了从业者通过曝光、举报等形式勇敢说“不”;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企业重视员工合法权益,改变管理模式等。
相关专家也指出,我国对于加班的法律规定与执行监管严重不足,要从根源上解决“超时加班”问题,须逐步完善法制建设,强化劳动基准立法,加强对超时加班的监管与处罚力度,加大法制宣传,让劳动者有勇气、有底气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加班时间长短不能与奋斗精神胡乱划等号,被迫“996”更不能与奋斗混为一谈。希望有一天所有打工人都能远离“996”。(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