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创新传承 做更优秀的“匠心茶人”——记国家一级评茶师、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余盛良

    2020-12-29

    来源:海峡人才报


    人物介绍

    余盛良,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2003年在第三届武夷山市“状元杯”民间斗茶赛中荣获“品种状元”称号,并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全国十佳匠心茶人、福建省首批制茶高级工程师。

     

    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曾写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余盛良说,斗茶嘛,这一点都不夸张,赢了的人好像当了神仙一样,输了的人简直颜面无存。

    作为武夷山市擎天岩茶厂厂长和余家第六代继承人,余盛良习茶十余载,得中“茶状元”之后,他认为自己比之前上了一个高度,如果再降下来,自己就会崩溃、颓废。

    也许,对余盛良来说,“状元”或只是一个起点,它就像黑暗中变幻不定的微弱星光,而他正不知疲倦地奋力追赶。

    钻研创新,做名副其实的“茶状元”

    同村里许多孩子一样,余盛良继承了自家茶产业,那时起他就立志:“我要做出最好的岩茶。”和父辈们一起种茶、制茶、卖茶,他学得最勤、做得最实、进步最快。闲暇时间,余盛良就抱着武夷山人文历史、茶文化和茶叶生产与制作的相关书籍啃读。遇到不懂的、难懂的,他就去找资历深厚的茶老师问个明白。

    “要从事茶业,练好内功绝对有必要。”余盛良坦言道,一直坚守的初衷便是想保持“茶状元”的地位不变,不仅仅只停留在坚守,更要突破。为了创新升级,他开始专心研究茶叶生产的气候、土壤、肥料、制作工艺等,他说对这些要素层层把关之后才能把一泡茶做出好品质。

    2003年,余盛良的品种岩茶在第三届武夷山市“状元杯”民间斗茶赛中荣获“品种状元”称号,他也成了当届响当当的“茶状元” ,一时间远近闻名。

    如今,余盛良已经从“茶状元”的角色转换为高级工程师和评茶师,先后被评为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一级茶叶加工技师、全国十佳匠心茶人、福建省首批制茶高级工程师。

    武夷山涉茶产业有500多家,被评为十佳匠心茶人实属不易。从“茶状元”一路走来,余盛良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前进,制茶技术已小有成绩,但他说自己还不能止步于此,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升级。

    每年,余盛良都为茶农、茶艺培训人员、大学生等开办各种讲座、培训多场,经常带领大学生来学习采茶、制茶。“人们对茶寄托的、要求的,需要通过恰当的人来实现。从习茶到悟茶,从技到艺,最终到道——这就是我想要告诉学生的。”对茶的爱惜与善意,延续在余盛良的生活中。

    精益求精,守护纯正的武夷岩茶

    如今,天心岩茶村的茶就是品质的保障。余盛良认为这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除了天然有机的生长环境之外,繁茂的植被提供了茶树生长适宜的潮湿度。同时,武夷山独特的丹霞地貌为茶树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所以武夷岩茶独具奇异之香。

    制成岩茶除了要保证原产地之外,还需具备岩茶独特的制作技艺。在提升茶叶品质的路上,余盛良总结出了“有机耕作十八法”,让武夷茶的传统经验性种植技艺有了新的规范性。他举例道,茶山翻土深度、每亩实施的有机肥数量、客土的数量等都有准确的定量规定,这改变了传统的经验式耕作法。虽然每亩的人工、材料等成本有所上升,但是优质的茶叶和稳定的产量给了余盛良更多的惊喜。

    “中国的茶业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大众才刚刚开始接受喝茶,在茶叶的选择上也没有太多的常识。”余盛良说,“等大家都具备品鉴茶的能力以后,都懂喝茶了,就可以从茶的各方面品质综合估出价格,那时候品质将是试金石,不过现在还有点遥远。”

    2013年,公司推出的高端茶品牌——“心头肉”肉桂在全国各大城市的销售点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且价格达到了每斤数万元。余盛良感触颇深:“在品质的基础上,由文化的翅膀把高端品牌提升到了新境界,为擎天岩这个老字号带来新的活力。”

    余盛良说,文化是需要体验的,制茶过程是一场辛苦的“文化苦旅”,品茶过程是一场喜悦的“回甘之旅”,唯有经历,才可烙下文化的印记。

    匠人精神,始于传承存于经典

    在余盛良书房的案头上,有一个镌刻着曾祖父余培信名字的瓷制秤砣,那是100多年前,曾祖父开办擎天岩茶厂时留下来的。每每摩挲着青花萦绕的老秤砣,余盛良总感到一种脉动在激荡着他的百年老字号梦想。

    瓷秤砣,它凝聚了清代余氏茶商的一番心思。秤砣不大,可压百斤,正好是一担茶叶重量的标准值。

    为什么要用瓷做呢?“这瓷易碎,用它做秤砣,时常受到磕碰,就时常警示我们做生意要小心,权衡公平,别砸坏了自家名声!”余盛良如此解读。

    道观石秤砣、光绪瓷秤砣和文革茶叶罐——这是余盛良的三件“传家宝”。“所谓的‘传家宝’并不是价值连城,但是为什么要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余盛良解释说,“因为它象征着我们茶叶世家的匠人精神,上面依附着先辈对传承人的沉甸甸的希望。不忘初心、代代相传。”

    余盛良称自己是新的“茶二代”。自1982年分产到户,余盛良在父亲制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融入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制茶水平。他说,“先辈已经有了很丰富的制茶经验,如果能总结经验并在其基础上创新升级的话,似乎很容易成为所谓的‘制茶大师’,但那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对我来说,能做好‘匠心茶人’则足以。”

    “传承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可以等到了。”这是余盛良经常教导后辈的一句话。他认为现在是人才辈出的年代,除了传承人,布衣也开始研究如何把茶做精,所以大师也并不是谁都可以当的,要在上一辈的基础上学得更精、更透才行。

    余盛良说:“现在的传承不仅仅是操作经验和研究成果,还要有深厚的理论依据,这样才能激发后人做更好的茶,成为更优秀的匠心茶人。”

    从远近闻名的“茶状元”到追求极致的制茶大师,与品质博弈的余盛良绝对不会躲在光环遮蔽的阴影下,他要擎起光环,磊然立于天地之间。

    如今,余盛良的儿子余韵涵已学习制茶多年。回忆起那年春季,父子俩第一次携手熬夜制出第一桶好茶时的情景,余盛良颇为欣慰。做茶要有岩韵,做人要有涵养——这个他为儿子取名时设定的含义正在实现,擎天岩茶厂的百年老字号图景,也在这个制茶世家的下一个接力棒前清晰起来。(通讯员  吕晓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