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执着科研 奉献教育——记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汪世华教授

    2020-8-11

    来源:海峡人才报


    他热爱科研,成果累累;他教书育人,桃李芬芳;他心中有民,致力科普……他,就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特支人才“双百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汪世华。

    汪世华,陕西镇巴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挂职)、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福建省病原真菌与真菌毒素重点实验室主任,是福建省重点学科“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农林大学“真菌生物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

    汪世华主要从事分子微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十多年来,由于科研和教学成果累累,他获得诸多荣誉: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福建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优秀教师等。

    热爱科研,精益求精

       “我觉得微生物世界很神奇,细菌、病毒无处不在,但是我们看不见他、摸不到他,通过微生物实验培养后,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有杆状的、有球状的,他们在跑、在运行,从而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这一切太奇妙了。”1994年,汪世华本科进入陕西理工大学(原汉中师范学院)生物学教育专业就读时,对自己的专业还懵懵懂懂,但是后来在实验中慢慢产生了兴趣,从此他被这个专业完全迷住了,以至于将其作为终生事业而奋斗。

    如果说兴趣让汪世华坚定了科研方向,那么,他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科研态度,则是深受其导师影响。2001年,汪世华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遗传学专业攻读博士,师从张先恩研究员。“我的博士生导师张先恩研究员,他治学严谨,无论多忙,学生的论文都修改得非常仔细认真,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肃、精益求精,是他教我如何做科研,让我爱上了科研,而且是一辈子爱科研”。

    2004年博士毕业后,汪世华来到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学校领导和学院领导对人才非常关心和支持,经常关心我工作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生活习不习惯,让我感觉非常地温暖。”汪世华说,校院领导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追求和态度,以及对待人才的支持和关心,让他与福建农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热爱科研的汪世华,来到福建农林大学后,希望运用专业知识突破科研瓶颈,不断转化科研成果。“我个人对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及其功能基因很感兴趣,但是刚开始条件不具备。”没有基因敲除与转化的平台,也没有实验材料和明确的实验方法,面临困境,汪世华没有退缩,迎难而上。他向国外同行求助索取实验材料,精打细算购买模式菌株,与国内同行交流学习借鉴经验……经过两年多坚持不懈的反复试验和摸索修正,他终于解决了真菌的基因敲除与遗传转化难题。

    汪世华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首席专家)等20多项科研项目;国内外期刊发表100多篇SCI收录论文,累计影响因子在300以上;获得福建省技术发明奖1项(排名第一)、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获授权发明专项6项,以及福建青年科技奖、福建运盛青年科技奖等;在国际性和全国性大会及分会作报告20多次,著有学术专著2本,主编教材2本。

    汪世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生命科学已经发展为21世纪的前沿学科,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与医药等领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成就,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目前正在加大研究进展和力度。”

    目前,汪世华正致力于功能基因与病原真菌研究:研究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等表观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对丝状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形成机制;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等各个层面研究影响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形成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基因,并通过基因敲除、互补、过表达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这些基因功能,揭示其代谢通路,并进行防控。同时,汪世华还在开展抗体工程与分子免疫学研究:从事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和小分子抗体研究,以及基于这些抗体的生物毒素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与诊断,研制快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快速检测卡、快速检测仪器。

    他还同多家企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生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创造良好效益。

    教书育人,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

    汪世华在科研的同时,始终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他治学严谨、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爱戴。

    汪世华主要负责研究生的《高级分子生物学》和本科生的《蛋白质工程》教学,每年培养5~6名硕士生、1~2名博士生、1~2名留学生。为专业领域持续培养优秀人才,是他不懈的追求和使命。

    教学的同时,汪世华对目前应用型人才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汪世华认为,应用型人才目前还比较缺乏,比如懂得工业设计与操作的工程师,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目前,福建农林大学应用型专业硕士的比例已经超过学术型,我们还在探索申报专业型博士,并且聘请相关行业导师参与教学,比如企业高管、总会计师。现在学生的就业范围拓宽了,也增强了学生实际就业的能力和本领。”

    由于教学成果突出,汪世华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心中有民,积极参政议政推进科普事业

    “一个政协委员一定要心中有民,关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汪世华始终关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并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先后提交关于加大我省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我省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加大我省教学名师培养力度、加大我省海洋经济建设的力度等方面提案,并着力推动提案落地生效。

    汪世华认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其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引育并举;其次要给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包括科研条件、团队建设、生活条件、子女入学等,也要给予人才持续的支持和跟踪培养。

    作为福建省科协副主席(挂职),汪世华着力推动科普工作,致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他牵头创建了福建省科技小院联盟和建设福建省优秀科普基地。

    疫情不解除,科普不掉线”。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汪世华带领科普工作人员,建立科普e站,组织数万名科普信息员投身城乡应急科普工作,利用科普大屏滚动展示疫情防控最新情况,及时辟谣,并实时更新发布权威科普文章、科普挂图和防疫专题科普短视频等,引导群众科学应对疫情,助力复工复产。

    汪世华还积极推进科普服务“三农”工作,开办《乡约科普》栏目,通过“云端”答疑、走进田间地头等方式,在农忙服务“三农”、在农闲传播科普,将应急科普与常态科普相结合,打造乡村科普重要载体,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和助力乡村振兴贡献科普力量。(记者 冯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