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人才报
郑仁华,博士,二级教授级高工,现任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兼林业研究所所长、福建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是福建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常委和杉木专业委员会常委、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第一批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获得“第七届福建青年科技奖”“第十三届运盛青年科技奖”“第十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和第十届紫金科技创新奖”“福建省十大林业科技标兵”“福建林业科技突出贡献奖”“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先进工作者”“国家林业局科技服务林改先进个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一林木种苗先进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称号。
“我至今为止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带领团队坚持做了18年的杉木育种研究,一直不断地出技术、出品种、出人才、出效益。在福建,几乎所有你能看到的杉木第3代种子园及利用其种子培育的苗木、营造的杉木林,都是我们团队研发及技术支撑的。”在位于福州植物园内、八一水库畔的省林业研究所办公室,刚刚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郑仁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杉木研究之路源于初心
1991年,正在福建林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读大四的郑仁华凭借出类拔萃的专业成绩,被选中参与福建林学院洪伟教授的课题组,开始接触林业科研工作。短短半年多时间,他参与完成了3篇最终刊发的学术论文。
毕业后,洪伟教授将爱徒郑仁华举荐到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参与杨宗武教授级高工和傅玉狮高工的课题组,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这是一份艰苦且漫长的工作,需要日积月累的打磨,更需耐住清苦和寂寞。郑仁华坚守着对林木育种研究的初心与热爱,从未为外界诱惑所动摇。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主要造林树种,生长快、单产高,无严重病虫害,木材用途广,市场前景广阔,深受产区群众喜爱,也是福建省最重要的造林用材树种。杉木之于林业的重要性,相当于水稻之于农业。在福建从事杉木育种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地理和气候优势。但是,20世纪90年代杉木育种领域的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项目极少,许多从事杉木育种研究的科技人员都转向其他领域。郑仁华却认为杉木在我省还有发展空间,他希望能够突破种苗创新,于是开始了他与杉木长达18年并将不断延续下去的缘分。
2000年,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的郑仁华,为将杉木育种研究进一步推进,在职攻读了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学博士学位,师从杉木育种专家施季森教授,成为福建杉木育种事业的又一接棒者。
潜心杉木育种研究
彼时,恰逢原福建省林业厅作出“林木种苗革命”重要决策。2002年11月,年仅32岁的郑仁华联合导师施季森教授,参与福建省杉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竞标,并破格担任项目首席主持人。重责在肩,他整合了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福建省林木种苗总站、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将乐国有林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等单位的技术力量,充分挖掘、继承福建省和南京林业大学杉木育种前辈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组建了杉木种苗科技攻关项目组。
他以省洋口国有林场和沙县官庄国有林场为核心试验点,开展新一轮杉木育种研究与推广应用。他常常带领课题组成员及学生,与林场科技人员一起,开展试验林营造、调查和木材样品取样。工区多地处深山老林,手机没有信号,没有电视,几乎与世隔绝。从工区住地到最远的试验林现场,往返有时要走3个小时,有些临时请来的工人觉得太辛苦,去了一次就不再去了。工人人手不足,他们便自己顶上。
“外业调查经常早出晚归,刚开始去试验地会带很多饭菜,后来发现体力消耗太大,反而什么都吃不下,就越带越少了。”常年的野外作业让郑仁华习惯了苦中作乐,“别人还得花钱去爬山徒步,我们每天都有满满运动量,工作的同时把身体也锻炼好了。”
杉木开花结实一年一次,开花期多在1月下旬至2月下旬,此时恰逢春节。在人们欢度春节、阖家团圆的时候,科研人员却只能在试验基地忙碌,开展杉木花期观测工作,进行雌球花套袋、雄球花枝采集、花枝烘烤及花粉处理、杂交组合配置设计、授粉等工序。“这样才能跟上杉木开花的节奏,任何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郑仁华说,良种得来“粒粒皆辛苦”。
那时候,一年中可能有大半年时间,郑仁华都呆在省洋口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等试验基地,每天和工人们同吃同住,晒得皮肤黝黑。工人的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个戴着眼镜、博学多闻的叔叔,常常叫他讲关于林木的故事。但当他出差回到家,当时尚年幼的女儿却不认识他,看到他走进家门,常瞪起惊奇的大眼,长时间注视着。
在项目组全体人员如此“舍小家为大家”的努力下,项目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1月,项目在福建省林业厅林木种苗科技攻关一期项目的验收考评中,勇夺一等奖。
杉木花开结果会有时
“我最大的愿望,是团队的研究都能落地,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奉献社会。” 郑仁华认为,林业科研更需注重应用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论文上,“做林木育种研究必须得接地气。我一有时间就经常往试验基地跑,往山里钻。只有生产一线的林业单位、林农认可我们,我们做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十多年间,郑仁华带领项目组先后承担了6期省林木种苗科技攻关杉木项目、省杰青和省重大专项杉木项目、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杉木项目等多项科研、产业化项目,在杉木育种研究和成果推广上取得巨大突破:选育洋020等25个杉木速生优良无性系产量比普通杉木提高1倍以上,首次成功开发出杉木组培技术体系,率先开展杉木第3代种子园建园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杉木优良种质资源库;历时10年在光泽华桥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将乐国有林场等10多个单位建成6000多亩杉木第3代种子园,并已投产。
他们的研究成果除在福建省大力推广应用外,还将杉木第3代种子园技术推广到江西、广西等地,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结合项目研究完成的“杉木生长与品质联合选择育种研究”“杉木高世代遗传改良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3项成果,分别获得2005年度、2010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使我省的杉木遗传育种研究与应用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杉木研究一直在路上
在省洋口国有林场,郑仁华团队接过前辈科技工作者的接力棒,继续演绎着“大山深处写人生、无私无畏作奉献”的精彩故事。
“林业科研是个艰苦的工作,而且待遇低,人才队伍不容乐观。这势必影响青年人才的培养、成长,以及研究所的科研实力及竞争力。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加大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才的选拔与奖励,人才选拔时能更注重人才的实际业绩和成果的转化应用。”郑仁华希望能找到德才兼备、肯吃苦耐劳肯钻研的下一代接棒人,并一代代传承下去,用杉木育种为福建打造一张“绿色名片”,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添砖加瓦。
郑仁华表示,团队将继续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和将乐国有林场作为主要试验点,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杉木第4代种质资源评价,定向杂交种质创新,速生优质、抗逆新品种选育,良种区域测定,第4代种子园营建技术,优良无性系选育及高效繁育,良种配套培育技术研究与应用,力争在杉木育种研究与应用方面继续引领全国同行。(记者 卢芸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