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人才报
郑少泉,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龙眼枇杷首席专家,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龙眼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长期从事果树资源、育种、栽培等研究,龙眼枇杷学科带头人。
龙眼枇杷是原产我国的亚热带特色果树,是我国南方各省区的重要支柱产业。30 多年来,郑少泉带领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龙眼枇杷团队,开展龙眼枇杷的品种选育、推广及技术研发示范,奔赴全省各地深入基层指导农户,推动龙眼枇杷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郑少泉选育的系列枇杷新品种,已成为我国枇杷的主栽品种,良种覆盖率达50%以上,累计新增经济效益83.45亿元。
培育新品种,打造“枇杷王国”
4月中下旬是枇杷成熟的季节。位于福清一都镇的百亩枇杷种植示范园里,引进的15个白肉枇杷新品种接连挂果。从特早熟的“三月白”“白雪早”到特晚熟的“香妃”,新品种大规模推广后,当地的枇杷采收期将延长1个多月。郑少泉及枇杷龙眼团队是这些新品种的培育者。
枇杷有红肉、白肉、黄肉之分。白肉枇杷肉质细嫩、清甜、风味浓郁独特,是枇杷中的极品。它的缺点是果小、可食率低、不耐储存。由于市场上缺乏不同成熟期的品种,郑少泉带领团队选育熟期配套、优质、大果的白肉枇杷新品种,如特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枇杷“三剑客”的“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特晚熟的“香妃”,一步步壮大枇杷家族。
位于福州市晋安区的国家果树种质福州枇杷圃,是全国最大的枇杷基因库。我国枇杷种质(种质是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往往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种质有时又称基因,是连续的遗传物质)资源丰富,共有15个种。这片枇杷圃就保存了12个种、700多个品种。这是省农科院五代人花了近50年时间才搜集到的,郑少泉是第三代。
这些都是野生植物,多长在深山丛林间,每一个品种都来之不易。一次,郑少泉和同事到海南五指山寻找“台湾枇杷”。郑少泉专注挖苗,不小心掉队了。当他正要起身追赶同伴时,发现头顶上聚集了大量马蜂,脚下还有大片的蚂蟥。为了不惊动马蜂,他只能蹲着任由蚂蟥叮咬,双脚至今还留着伤疤。
30余年来,郑少泉及其龙眼枇杷团队的成员足迹遍布云南、海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偏远乡村、深山丛林,一起丰富枇杷基因库,打造“枇杷王国”。他们利用基因库资源培育出枇杷新品种(系)20多个,其中10多个已示范种植和推广应用。国家果树种质福州龙眼、枇杷圃现已保存枇杷资源700多份、龙眼资源368份,保存龙眼枇杷资源量、多样性水平居世界首位。
果农“智囊团”,成果转化助力产业升级
郑少泉的团队是果农的“智囊团”。多年来,他们辗转福清、莆田、四川泸州、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等地,为果农提供技术指导。
枇杷在福州地区广为种植,采收期、销售期集中在每年的四五月。他们选育的特早熟的“三月白”等在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成熟,特晚熟的“香妃”采收期可持续至6月上旬。
枇杷和龙眼是莆田市涵江区两大特色水果。郑少泉及省农科院龙眼枇杷团队应邀为莆田涵江区开展果树品种改良,推动产业增产提质、农民增收。今年1月,他们在涵江区白沙镇田厝村为农民合作社打造了一片40亩优质白肉枇杷新品种示范基地。经过专家们精心培育,嫁接的果树现已长出新枝芽。
春天是龙眼嫁接的有利时节。在莆田市涵江区萩芦镇洪南村后垅农场上,果农们忙着嫁接优良品种龙眼。萩芦镇果农现种植普通季节龙眼共1.2万亩,但由于采摘季节比较集中,导致销售价格不高。为推动龙眼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应邀建设杂交龙眼新品种示范基地给予技术指导:通过科学改土、矮化树形等栽培技术进行龙眼更新换代,形成早熟、中熟、晚熟的品种结构,生产品质特优的新品种龙眼;引进涵盖早熟、中熟、晚熟的包括宝石1号、翠香、醇香、醉香等8个优良品种。经嫁接改良后,不仅肉厚质脆、甜度高、香气浓,还将大大拉长龙眼成熟上市时间,实现每年8月至11月间均有鲜果上市销售,切实把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振兴“致富果”。
果树专家们还提供龙眼嫁接技术咨询服务,在品种搭配、栽培技术、科技特派员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力推动萩芦的龙眼稳面积、改品种、增效益,辐射带动莆田全市乃至全省龙眼产业结构调整,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省农科院枇杷龙眼团队不忘科技为民的初心,牢记服务“三农”的使命,30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育成20多个新品种(系)在全国各地生产中示范推广,如世界第一个杂交龙眼品种“冬宝9号”,国内第一个人工有性杂交枇杷品种“早钟6号”,占全国枇杷面积25%;创制出6个早、中、晚熟期配套的龙眼枇杷新品种通过专家评审,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支撑国家、省部级奖22项,其中“枇杷系列品种选育与区域化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应用”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帮扶,助力乡村脱贫攻坚
打赢脱贫攻坚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科技助力至关重要。在我国不少龙眼枇杷主产区,科技对龙眼枇杷产业源源不断的助力与帮扶,让贫困村稳步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郑少泉及省农科院龙眼枇杷团队专家在莆田市白沙镇建立示范基地,推动枇杷产业升级,提升优势产业附加值,通过产业帮扶助力白沙镇脱贫攻坚。该镇76户2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广山、东泉2个贫困村也已全部摘掉“贫困帽”。
白沙镇的枇杷种植面积达1.85万亩,是莆田市枇杷种植大镇。枇杷采收曾是白沙农民日常收入的主要渠道,但近几年因第一代枇杷品质低下、价格低廉,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省农科院的龙眼枇杷团队应邀进村下地,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过半年多的研究、论证后,他们分别在田厝村打造了40亩的优质白肉枇杷新品种示范基地、澳柄村打造了20亩的枇杷产业升级科技精准帮扶示范基地,预计亩产量可达800公斤,每亩纯收入3万元。
澳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金清说:“专家免费帮我们对这一片品质差的枇杷树进行改良,明年的收成有盼头了。”今年,郑少泉已免费为该村20户农户嫁接上枇杷新品种。下一步,白沙镇将以点带面,在全镇13个村居逐步推行枇杷产业升级改造,促进枇杷产业结构调整,创立白沙特有的白肉枇杷品牌,并对接深圳百果园等国内水果销售平台,帮助农户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预计技改3年后,白肉枇杷新品种将吸引1800名农村年轻劳动力回乡创业,促进产业兴旺乡村全面振兴。
今年各地复工复产后,2月18日,郑少泉及省农科院龙眼枇杷团队在福建福清一都,建立“三月白”“早白香”“白雪早”“香妃”白肉枇杷新品种示范基地;3月6日,在福建省莆田市萩芦镇洪南村筛选一片30亩的龙眼果林进行矮化嫁接成“翠香”“宝石1号”“醉香”等龙眼新品种;4月4日,在厦门同安建立80亩新品种示范基地;4月8日,应农业农村部邀请,赴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进行枇杷和龙眼的技术扶贫,在屏边县玉屏镇建立枇杷新品种引种观察圃1个,在玉屏镇、新现乡分别建立枇杷高接换种示范基地,合计70亩,并培训荔枝、枇杷、龙眼种植户103人。(福建省人社厅专家工作处、省院士专家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