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让棉花画重焕光彩——记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漳州市“非遗”棉花画传承人郭美瑜

    2020-4-28

    来源:海峡人才报


    走进郭美瑜大师工作室,一大幅棉花画《百鸟朝凤》映入眼帘:昂首于山岗的凤凰,五色的羽翼迎风飘动,黄鹂、寿带、喜鹊、燕子、白头翁等上百只鸟儿在它周围嬉闹飞翔,山岗上绚丽多彩的鲜花争相怒放。这气韵流动的画面,全靠手工抽取棉花,一根一根堆、塑、贴而成。其中一根羽毛、一片叶子,都是几百、上千根棉花纤维塑就。

    画作栩栩如生,技艺巧夺天工的背后,是郭美瑜对棉花画数十年的坚守与热爱。

    钟情坚守,挽救濒危传统技艺

    棉花画是首创于福建漳州的一种工艺美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漳州城聚集着一群弹棉被高手,他们创造性地在棉被胎面上镶嵌了图案和文字。20世纪60年代,漳州棉花生产合作社的两位弹棉被师傅,创造性地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精美图案分离出来,配上山水画淡雅的背景,镶嵌到玻璃框里,起名叫“棉絮堆画”,棉花画就此诞生。

    棉花画,作为我国工艺百花园的一朵新花,吸取了祖国民间传统工艺彩扎、浮雕、国画的艺术特点,经手工抽丝粘、贴,精心塑造、新颖构图而成,造型生动,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世纪80年代初,是棉花画行业鼎盛时期,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漳州棉花画作了专题报道,棉花画家喻户晓、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人们每逢乔迁、新婚,都喜欢在新房里挂上一幅棉花画。

    郭美瑜便是在这棉花画生产创作风光无限的时候,进厂做了一名学徒,师从漳州棉花画创始人吴家声。“从洗玻璃开始,洗玻璃、装镜框、装配玻璃,这些基本功完成了再从松鹤开始学起,他给我们一个人一个镜框,一个人做松鹤,做好以后自己装配。”郭美瑜回忆自己的学徒生涯。

    然而,恶性的市场竞争很快搞垮了这个行业,为抢夺订单,企业间不是比拼质量、创新,而是大打价格战。到20世纪90年代,棉花画厂纷纷倒闭,郭美瑜所在的厂也不例外。盛极一时的棉花画几乎到了人散艺绝的境地。为了生计,郭美瑜只好回家打理祖上传下来的照相馆。

    不过,经营照相馆那些年,郭美瑜始终没有放弃棉花画这门技艺,像守护梦想一样,守护着棉花画这项传统工艺。在照相馆里,她用棉花画布置了一个又一个精致的场景,让这份美丽伴在左右。郭美瑜说:“我对棉花画有感情,因为我喜欢这个行业,我想把它作为我的终身职业,舍不得丢掉。”

    2004年,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记者来到法国一户普通人家拍摄节目时,主人指着墙上的棉花画说:“欢迎来自棉花画故乡的朋友。”而那时,棉花画在它的故乡漳州已消失十几年。大家这才猛然想起,那曾经钟爱的棉花画和作者如今何在?中央电视台节目组“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幸运地找到了当年棉花画的创作人郭美瑜。

    央视《夕阳红》栏目工作人员告诉郭美瑜,在国外,发现许多家庭对这种纯手工的艺术很感兴趣,鼓励她重新创作棉花画。凭着对民间艺术的钟情,为了挽救即将失传的棉花画,郭美瑜毅然关闭了父亲传给她的在漳州知名度极高的老字号“璇宫照相馆”,把家改造成棉花画工作室,担负起拯救这门濒危技艺的重任。

    守成创新,让棉花画重焕光彩

    说起当时情况,郭美瑜说:“那十多年,我其实挺苦闷的,当时劝我重新制作棉花画,我就很乐意答应了。”由于原来棉花画制作的艺人早已各奔前程,无心重操旧业,技术和人手严重不足,加上以前留下的彩色棉花不多,而漳州唯一的漂染厂又倒闭,棉花染色这一工序已无法进行。郭美瑜顶着种种困难,重整团队、调整工艺,让棉花画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郭美瑜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又进行创新。她在棉花中掺入绒线,使棉花画的亮度、色彩更胜一筹。她还将中国画、雕塑、现代光电技术等巧妙地融入创作之中,让棉花画从原来的平面堆塑改为具有立体感的浮雕、圆雕造型,更加活灵活现,一改棉花画较为黯淡的缺憾,作品更夺人眼球。

    功夫不负有心人,郭美瑜的棉花画作品掀起了一番热潮,屡在工艺美术赛事中获奖,被各家博物馆收藏。

    郭美瑜的作品蝉联第五、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她因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她的《春色满乾坤》《百鸟朝凤》《土楼》等作品在全国全省都获得奖项;2011年,《丹艳银妆》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中国工艺美术铜奖;同年,《全立体孔雀》获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杯”大赛银奖、《山涧鸣鹤图》获优秀奖;2012年,《玉羽献瑞》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致力传承,发扬光大棉花画工艺

    棉花画是纯粹的手工艺术品,与机器制造的艺术品相比,或许稚拙了些,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完成一幅棉花画,往往需要好几个月时间。由于创作耗时长,加上会做的人太少,棉花画很难走向产业化。郭美瑜“重操旧业”这些年的作品,除了被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订购、收藏,或赠送朋友,真正进入市场的只有寥寥几幅。她担心,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这门技艺后继无人。

    2010年,棉花画被确认为漳州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郭美瑜成为棉花画传承人。传统的工艺美术要不想断代失传,就要有所继承。说到传承,郭美瑜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我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荣誉,我对培养棉花画传人就更有信心了。”漳州市艺术馆定期邀请郭美瑜到一些学校和基层社区开课,推介棉花画。逢漳州“非遗”圩日,她也会受邀前往展示技艺。

    2011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广天地》栏目,拍摄了《漳州棉花画传统技艺》专题片,棉花画绿色、环保的制作技艺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2013年,郭美瑜参加了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非遗”技艺展演,让棉花画在中外专家面前惊艳了一回;2018年,她又应漳州市文旅局的邀请,赴台湾交流学习。

    郭美瑜说,学习棉花画不仅要喜欢更要用心。“光基本功就要练上好几年。”她表示,棉花画基本技法包括抽丝、按压、捏、搓、扎、剪、叠贴、刷胶固化,每一样技法又包含很多小技巧,“一定要很有耐性,很有定力”。“我就怕这个手艺断掉。”郭美瑜说,她希望多收一些喜欢棉花画又愿意坐下来认认真真学艺的徒弟,能够一起把这项具有漳州特色的传统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乃至发扬光大。

    如今,在郭美瑜大师工作室,不少年轻人正学习作画。郭美瑜高兴地说:“这几年,我培养了高级技师1人、技师2人、高级工5人,初、中级10多人,棉花画制作后继有人了!”(通讯员 孙力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