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峡人才报
泉州刻纸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唐,盛于宋。传统的刻纸比较粗放,图案内容比较单调,直到李尧宝的刻纸图案问世,泉州刻纸艺术迎来了一次飞跃,从原来的简单粗放走向了高雅精细。2009年,我国各地剪纸捆绑为“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李尧宝刻纸”就是其中一个子项。
李尧宝刻纸艺术独具闽南风情,雕刻技艺精细,这一门刻纸技艺四代相传,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在第四代传人黄丽凤(泉州“李尧宝刻纸”国家级传承人)的娓娓讲述中,我们走进这个艺术世家,了解刻刀下的家风传承。
全家都是手艺人,耳濡目染创绝艺
精美的刻纸作品、摆放整齐的刻纸工具……古朴简洁、充满艺术气息,这就是李尧宝刻纸第四代传承人黄丽凤的家。“小时候见到外公在工作台上认真设计画稿,经常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提起外公李尧宝刻纸的日子,黄丽凤仍历历在目。
李尧宝的父亲李九史,是从事闽南古建筑的油漆画艺人,哥哥李琪是当时泉州地区的刻纸能手,李尧宝在随父亲学习油漆画的同时跟随哥哥学习刻纸。得益于此,李尧宝熟练掌握了传统刻纸技艺,又借鉴制作油漆画样稿的办法,用镂空刻纸技艺研发出“阴刻图案”,也就是“纸模”。“纸模”既匀称又美观,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受工匠艺人的欢迎。
20世纪50年代,李尧宝组建泉州市工艺美术工厂并担任副厂长,负责设计工作。期间,通过“师带徒”的方式,李尧宝陆陆续续收授学徒18人,还将刻纸技艺与料丝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无骨刻纸料丝花灯,使刻纸得到延伸发展。无骨刻纸料丝花灯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骨架,全部由纸板组合而成,再用料丝镶嵌,整体设计精巧而且方便携带。
女承父业守传承,刻纸技艺迎新变化
李珠琴作为李尧宝刻纸第三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跟随父亲李尧宝学习刻纸技艺,17岁时进入料丝花灯工厂成为一名小学徒。“学习料丝花灯技艺很苦,经常会被玻璃渣扎到手。”黄丽凤介绍。刻纸是个精细活,也很累,李珠琴在学习刻纸时整天坐在凳子上,精神高度集中,一叠纸差不多20张,刻下去时上下线条要一样,不能有偏差,一不小心就会整叠纸毁掉。
当时福州玻璃厂的工人把经过加温手工抽成的玻璃材料丝线叫“料丝”。李尧宝在世时,制作料丝花灯的料丝,主要来自福州、厦门等地的玻璃厂。但是到了李珠琴这一代,玻璃丝已经很难找到,只能选用化学纤维代替,喷漆也是选用进口健康无毒的保护漆。
李珠琴还着力收集和整理先辈遗留的大量草稿和作品实物,于2004年出版《李尧宝刻纸选集》。谈起这本书,黄丽凤介绍:“我们拿出李尧宝大师的一部分作品作为公众资源分享给社会,同时也宣传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让更多人关注李尧宝刻纸这门艺术,加入到刻纸文化传承的队伍中。”
青出于蓝胜于蓝,要传承更要创新
如今,李珠琴年事已高,作为李尧宝外孙女的黄丽凤成了李尧宝刻纸第四代传承人。黄丽凤一直致力于推广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校企合作,在学校里开设大师工作室,进行非遗传习,教授学生刻纸技艺。如今,黄丽凤与多所学校达成合作,开设非遗传习班。由她开设、教授的“李尧宝刻纸”传习班不仅培养学员的艺术欣赏能力,还培养他们的制作和创作能力。
“创作作品不可以依赖模仿,要有创造力。”这是李尧宝常常说的一句话。黄丽凤告诉记者,从事刻纸花灯最困难的就是设计,因此,李尧宝在教导徒弟们的时候非常注重培养设计观念。而她自己也在努力寻求新突破,在刻纸题材上,黄丽凤一方面很“闽南”,她将惠安女、拍胸舞等具有浓浓闽南风情的元素加入刻纸中,设计了惠女、南音、泉州民俗等系列作品;另一方面兼具现代元素,如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和鸟巢、上海世博会的海宝。这不仅大大丰富了刻纸的内容,也提高了刻纸趣味。
“昨天我刚送儿子坐飞机去澳洲读书,他学习的是工业设计。”黄丽凤说,儿子也是从小看着妈妈和阿嬷制作刻纸花灯,经常会捡些边角料来玩,潜移默化下不仅喜欢上刻纸和花灯制作,也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敏感性,对设计十分感兴趣,“他学工业设计,未来也许从自己的专业给李尧宝刻纸增加新活力。”
用创新守住传承,这个刻纸世家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每一代传承人因时而变,不断创新,使“李尧宝刻纸”技艺在中国剪纸史上始终散发着闽南艺术的独有风采。目前“李尧宝刻纸”正以非遗进校园、支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模式传承着这古老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家传到面向社会传承传播,以一种新的模式传承下去。(通讯员 黄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