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事新闻  >  国内最新动态
手机扫码查看

    唐点平:敢闯敢拼的分析科学家

    2019-6-25


    来源:海峡人才报


    福建省高层次人才系列报道④





        唐点平,男,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德国“洪堡学者”;主要从事纳米生物医药及纳米生物传感方面的研究,在肿瘤标志物检测、食品安全分析、环境监测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一路从乡村教师到博士生导师


        1972年,唐点平出生于重庆忠县一家农户。他从小头脑灵光,对身边的植物、鱼类、鸟类充满了好奇。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三峡学院生物系。


        1996年,由于忠县是山东对口支援的三峡库区,大学毕业后的唐点平被分配到山东,在山东省枣庄第十五中学任教,成为一名乡村教师。起初他住在学校附近的招待所,期间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给老板打欠条,承诺在月底领到工资后一定及时补缴拖欠的住宿费。“那个时候工资才一两百,很多钱都拿去买书,吃住都紧张。”唐点平说。


        因为手头拮据,唐点平在附近餐馆吃饭也时常打欠条。有趣的是,靠着这一招他有幸结识了当地一位好姑娘,这位姑娘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她家当时在学校附近开餐馆,我经常到那儿吃饭。虽说吃得很简单,但积少成多,后来眼看这笔债务要还不起了,我就给她家洗碗,算是打工还债。”唐点平笑着回忆。日子久了,老板娘见唐点平老实勤快,便暗中撮合他和自己的女儿,甚至在他没钱约会的时候,还会悄悄往他包里塞点钱。


        1998年,唐点平与妻子结婚,不久后,他们的儿子出生,这让经济拮据的唐点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他试着经商,开过火锅店、打印室,却感觉自己在“做生意上不得要领”。2001年,考虑到当时化学就业面更广,他毅然选择报考西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研究生。


        考试之前,他回到重庆,在哥哥家中把自己关了一个月,足不出户,天天看书。


        虽然当时考研主要是为了在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当他以化学第一名成绩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以后,他才发现,“打开化学的门,一个奇妙的世界等着他去探索,这是工作,也是使命”。


        就这样,唐点平的新生活开始了。2005年,唐点平获得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8年,唐点平获得西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资助,进入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分析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


        “洪堡奖学金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是德国政府在化学领域设置的奖学金,当年全球只有200个名额。”唐点平说,他拿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与论文去竞争,没想到如愿以偿。


        在德国分析化学研究领域前沿的所见所闻,让唐点平大开眼界。


        那段时间,唐点平的生活时间表是:早上9点到实验室,喝一杯咖啡,开始实验;下午5点回公寓,与几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一起做点中餐,然后看文件、写文章到深夜。


        “德国的科学家虽然都是下午5点准时下班,周末从来不加班,但只要来到实验室,绝对是百分之百的投入。”唐点平说,做实验的时候,每位科研人员都在自己的工作台上全神贯注工作,就像是一台高速运转的马达一样;实验室里,总有一种让人“疯狂投入工作”的气氛。


        “最让人震撼的是德国科学家的严谨。”唐点平说,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常常会因为某一个项目的研究而进行大量看似毫不相干的实验,“比如,一个实验会因为空气湿度与温度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果。而即便是一些在我们看来完全可以忽略的微小变化,他们也会将数据详实记录下来,进而展开严密的对比和分析。因此,一个项目的前期工作往往要占据相当长的时间。”


        但最“疯狂”的情形,更多出现在实验结果与理论设想不同,甚至相悖的时候。“就好比,在理论上本来应该1+1=2,但你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却是1+1=3。”唐点平说,有一次,他们找来一个已经霉变的食品,用研发出的试纸对其进行测试,结果却显示该食品没有任何问题。科学家们很快做出一个“疯狂”的决定:之前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作废,全部推翻重来!


        “实验是很细微的,比如取样时间、地点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结果,所以试验开始之前大量看似无意义的相关测试与数据分析十分有必要。”唐点平说,德国同行的“疯狂”,其实正是严谨科研态度的表现。


        2009年底,唐点平学成归国。回国后,唐点平被聘为福州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入选百名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家


        实验室里,经常看到唐点平身着白大褂、手持试剂瓶,戴一副眼镜,这样的他看上去就像无数科幻片里的科学家一样,严谨、斯文。


        2011年,他带领团队接手了来自“肿瘤标志物电化学磁免疫分析新方法研究”项目。这一研究,旨在通过纳米材料及生物传感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将磁免疫分析与高灵敏电化学技术相结合,实现样品在复杂体系中快速分离与高灵敏检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技术平台。


        “每种癌症都有标志物,说简单点,我们的工作就是将这个标志物迅速找出来,并查看它的含量。”唐点平介绍,其具体操作就是将受检人的血清滴加在生物功能化的纳米材料溶胶中,再根据溶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此人是否患有某种疾病。


        他说,目前这项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且与指定医院达成合作,在对肝癌、胃癌两种疾病的诊断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除了诊断疾病外,分析化学研究成果近年来还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唐点平专注于对食品有毒物质的检测,由其团队发明的试纸与溶剂可以现场快速检测出食品中的某些有毒物质。“比如把面包渣放进试剂中,如果面包已经产生霉变,或含有汞等有毒物质,试剂的颜色就会立即发生变化。”唐点平解释道。


        凭借这一研究成果,唐点平开发出一系列针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剂、有毒污染物进行检测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仪器,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


        近些年,唐点平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Anal Chem、Adv Funct Mater、Clin Chem、Chem Eur J、Biosens Bioelectron、Chem Commun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


        唐点平的研究也不断得到行业内的肯定。2011年获“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计划”,2012年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13年,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学会之一——英国皇家化学学会评选出“全球百名最具影响力分析科学家”,中国6位科学家当选,唐点平正是其中一员。


        “绝大多数重庆人性格中固有的执着与坚忍,让我在科学研究领域敢拼敢闯;对于科学的深入理解,则让我更加热爱生活。”唐点平说。(摘编自重庆日报)